凯里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古驿道上话凯里清平豆腐
TUhjnbcbe - 2023/4/12 21:33:00
北京哪个医院白癜风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王阳明(资料图)

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简称“南丝路”。

这是一条灵动了数百年的“湘黔大动脉”、“滇黔大动脉”、“川黔大动脉”,一直延伸到东南亚。

习惯上将贵州境内通道划分为“南丝路”东段。自明初以来,清平(今凯里炉山)就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东段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城镇。道黔入滇,经黔入川,又或出黔入湘,均需经清平卫(县)而过。

在这条曾经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繁华一时的古驿道上,总有一些让行旅者过之而不忘的记忆。

古清平“三洞桥”

“清平豆腐杨老酒,*丝姑娘家家有”。此民谚一直在*平、凯里、福泉一带民间盛传。说的是清平以豆腐闻名,杨老以酒知名,而*丝则以美女多出名。

清平的豆腐,古已有盛名。自明代以来数百年间,行走在镇远至贵阳这条湘黔古驿道上的人们,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和情怀,在清平慕名品尝一盘豆腐,喝几杯后,也便能安然睡去。明天的太阳一定能升起来,且一定会升起来,南来北往的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

清平,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酸汤,可是常年做豆腐的,却只有那么几家。天还没亮,豆腐店伙计就早早起来,把头一天泡好的上好*豆上磨盘,乳白略带*的豆浆一大盆一大盆地拿去煮……

煮好的豆浆,需要点卤,以使其凝固成块状豆腐。用草木灰点卤,称“灰点豆腐”;用石膏点卤,称“石膏点豆腐”;用酸汤点卤,则称“酸汤点豆腐”。传说“酸汤点豆腐”之得,源自清平一巧媳妇偶然将豆浆置于酸坛,不料其品味却比草木灰、石膏点卤之豆腐更佳。故而,一时名声大噪。清平豆腐的独特之处,就是用凯里酸汤“点卤”,其它地方难以“复制”。故而以独特的嫩美可口而闻名遐迩,成为古驿道上的一大味蕾诱惑。

点好卤的豆浆,就可以上木箱压了。木箱底有许多孔,用一块粗布铺在木箱上,然后一瓢一瓢往里面舀豆浆,待到舀满一箱,就把粗布包起来,用一块木板覆盖,上面再放上一块大石头,把豆浆中多余的水压榨干,豆腐也就慢慢变成了方形。取下来,切成一块块的,放在案板上,盖上一层纱布,就可以叫卖了。

做完这一切,天也就快要亮了。这时候,伙计方才打开店铺门板,开始一天的营生。

古清平,后改炉山县(闻一多速写)

过客梦醒来,就有一股弥漫着整个清平城的豆浆香刺激着鼻孔,起床后也便必要到茶楼去喝一碗豆浆,然后再吃些许早点,方才上路。

宿醉在清平公馆的过路官员,公务不是很急,且尤好各地山水名胜,想在清平再逗留一天,也便不急着起床,再美美地睡个回笼觉,就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

清平县的官员已经在楼下等候多时了。见客人下楼,就熟练地招呼公馆跑杂的开始上菜。吃过午饭,一行人就改骑马去游山玩水,把整个下午的时光打发掉。

忙活了半天的豆腐店伙计,趁着下午空闲,将卖剩下的豆腐切成条状、块状,放进滚开的油锅,炸成豆腐干,包好留第二天售卖。做完这一切,然后就关门回家,吃过晚饭后早早睡去,第二天半夜又起床,重复新的一天的营生。

太阳还没下山,云溪洞内的宴席就摆好了。在清平,无豆腐不成席。清平豆腐可做成油炸、麻辣、小炒,也可以作火锅配菜,各种花式摆满一桌。

游览了半天,早就饥肠辘辘了,眼前热腾腾的“豆腐席”就有些让人垂涎欲滴了。好在都是读书人,吃相可不能太狼狈。

必要的恭维之后,在推杯换盏间,在吟诗作赋间,天黑前就已有三两醉人从洞中扶出,送上轿子。

云溪洞,又名大风洞(闻一多速写)

酒是个好东西,喝醉了,也就忘了家人、忘了家乡、忘了莫测的前程,以及许多离愁别绪,一觉可以睡到天亮。起床后喝罢豆浆,吃过早点,就该上路往下一站了。

过了清平,前面还有杨老的美酒,还有*丝的……。过了清平,离贵阳就更近了。

每天南来北往的人不断,清平城也便一直混杂着过客五花八门的口音。

明正德年间的某天,在夕阳下,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骑着一匹瘦马,落寞地从远方走来,……。

在清平人眼中,王阳明可不是被贬官员,而是有骨头的大文人,特别是来自浙江嵊县的清平王家,听说这位家乡余姚同门的到来,早早就在城外等候了。

在镇远下船后,一路行来,连续几天“积雨”,但一到清平卫,天气转晴,豁然开阔,眼前一派“水秀山明”,恍如“柳暗花明又一村”。王阳明不禁诗兴大发,写下:

积雨山途喜乍晴,晚云浮动水花明。

故园日与青春远,敝缊凉思白苎轻。

烟际卉衣窥绝栈,峰头戍角隐孤城。

华夷节制严冠履,漫说殊方列省卿。

在遥远的异乡看见同门迎候,王阳明很是惊喜。晚上吃着可口的清平豆腐,聊起家乡的物事,王阳明倍感亲切。

王阳明遂决定在清平流寓一段时间。也就是这一段“清平流寓”,被后世史家写进了《清平县志》里。

五百年前,心学大师王阳明在清平“流连久之,不忍去”,不知道与清平豆腐有多大关联。但两百年前的清嘉庆十八年(),江苏山阳人李宗昉视学黔中,途径湘黔古驿道,过清平,曾有“今清平县豆腐尚佳”之句,写在他的《黔记》里。

这可是白纸黑字的记载。一句“今清平县豆腐尚佳”,印证了清平豆腐久负盛名,且在清中后期依然保持独特的风味。

这是今天“清平豆腐”今天难得一见的文字“印象”。又或许是“清平豆腐”展示给外界的“历史印象”。

时过境迁,古驿道没有了,清平公馆没有了,清平豆腐店也没有了。清平,也早已更名为炉山。

“清平豆腐”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符号,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酸汤点豆腐”秘法依然在民间传习,并延伸出“酸汤鱼煮豆腐”。从“酸汤点豆腐”,到“酸汤鱼煮豆腐”,以及“清平豆腐杨老酒,*丝姑娘家家有”,似乎一直有着某种地域文化记忆关联。

……

(作者:姜明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驿道上话凯里清平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