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凯里市突出*建引领、产业带动、人才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产业多方引进企业助力“企业兴村”,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带动“能人回村”,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引导“市民到村”,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助跑乡村振兴。
凯里市下司面条协会成立大会。
特色产业找到“好东家”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下司古镇旅游业蒸蒸日上,但曾经知名的传统面条产业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
为重新打响“下司面条”品牌,凯里市积极培育壮大农村企业主体,成立下司面条协会,由面条产业所在村*组织书记任理事会会长,将面条加工散户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管理机制,在提高质量、统一标准、提升品牌、拓展市场上持续发力;同时汇聚数十家面条加工坊及各地面食商,打造“中华美食面食一条街”,推出“下司见‘面’”活动,让“凉”面实现“热”销。
今年来,凯里市通过*建引领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发出“百企兴百村”倡议,吸引社会资本、市场主体企业以参股控股、联营、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引进家企业到村结对帮扶、投资兴业,实现“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工贸公司19个、村集体经济公司个,带动19个乡镇(街道)个行*村发展蓝莓、食用菌、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修缮长岭岗步道。
乡村治理挂上“专家号”
沿着长岭岗步道盘旋而上,不一会便能看到正在修缮石阶的村民,三五成群,忙得不亦乐乎。
“重新修缮长岭岗步道,许多乡贤出资出力,在他们的带动下,每家每户都动员起来,建好之后我们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呢。”放下手中的石头,舟溪镇曼洞村四组组长龙明珍高兴地说。
长岭岗步道自曼洞村建立初期修建,曾是当地交通要道。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步道逐步“卸下”主要通道的“使命”。
为推动长岭岗步道修缮在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曼洞村成立新乡贤委员会,鼓励乡贤资金、人才和项目回村,并组织在外乡贤筹措资金。
“在乡贤的带动下,村民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几天时间便有0余人次无偿参与修缮工作。”曼洞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以胜说。
“人才宜站”服务乡村振兴。
为深化乡村振兴人才回引模式,凯里市创新“*建+人才+产业”模式,相继出台能人返乡创业“贵人服务”制度、能人回村建设项目支持*策,鼓励引导爱家乡、有实力、会管理、懂经营的凯里籍在外人士回乡创业,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市成立村级“乡贤委员会”57个,能人回村信息库涉及人,新增回村发展能人人。
同时,全市16个乡镇(街道)被划分为14个片区,组建乡村振兴“人才宜站”,配齐配强管理、*建、治理、专技、销售、金融、文化、致富带头人“八大”人才体系,名能人“组团式”服务乡村振兴。截至目前,14个乡村振兴“人才宜站”共接待对接洽谈、交流研讨、咨询培训、资本对接等服务余人次。
舟溪镇“认领一块地·助力乡村振兴”市民到村活动。
“市民到村”跻身“经理人”
4月6日,“认领一块地·助力乡村振兴”市民到村活动在凯里市舟溪镇曼洞坝区火热开展,*员纷纷走进田间地头,“认领”地块,插上“*员责任田”标识牌,明确责任主体、责任人和种植作物。
“今年以来,我们一直探索通过支部引领、*员带头,示范带动市民到村参与土地‘认领’的‘认领一块地·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鼓励市民和周边群众到村发展休闲创意、养老养生等产业,不断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凯里市舟溪镇*委书记母先涛表示,他们可以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开办农家乐、特色民宿、家庭农场,推出农业采摘、基地研学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舟溪镇“认领一块地·助力乡村振兴”市民到村活动。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搭建“市民到村”平台,建立“市民到村”激励机制,截至目前,凯里市已吸引70人到村发展农村特色产业24个,带动就业人,搭建研学、实践、实训等基地5个,吸引市民到村观光体验消费人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华姝
编辑胥芬芳
二审刘思博
三审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