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开怀街道上马石社区是凯里市最早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社区之一,作为易地移民安置点的上马石小区共安置了来自凯里市13个镇(街道)和跨行*区域搬迁移民户人。移民主要以少数民族居多,占搬迁总人数99.7%。
近年来,上马石社区始终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和“五个体系”建设统筹易地搬迁工作。年12月,该社区荣获“凯里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称号;年9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年11月,上马石安置点入选全国“十三五”美丽安置小区。在新的形势下,上马石社区持续发力,不断打出“组合拳”,与搬迁群众携手共铸民族团结之“花”。
实施亲情安置让搬迁群众“恋”新家
走进上马石小区,可以清楚看到每个楼栋上都写着“万潮楼”、“台江楼”、“湾水楼”等字样。为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上马石社区从搬迁之初就实施亲情安置,将同乡、同村、同组及具有亲友关系的搬迁群众实行集中安置,使搬迁群众出门就能“走亲戚”,一起过“苗年”,共话民族梦。
强化登门拜访“攀亲戚”,社区工作者主动登门与少数民族群众认亲戚、交朋友、记乡愁。
通过亲情安置让搬迁群众有了“家”的感觉,同时也延续了少数民族的传统,增进了邻里情,增强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加大宣传教育奏响“民族团结一家亲”旋律
在上马石小区的文化广场上,随处可见民族团结宣传标语。上马石社区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策的宣传,在重大节日活动中多形式宣传*的民族*策和法律法规。
在搬迁伊始,听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群众达余人。社区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苗族文化培训基地,邀请双语人才专家或教师,对社区居民统一进行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4期双语培训,参与人数余人次。
民族教育从娃娃抓起,小区内的凯里市十三幼儿园,把孩子的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接受现代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能知晓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打糍粑、踩高跷、唱民歌、画家乡,幼儿园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
通过宣传和教育,不断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主旋律。
支持创业帮助就业让少数民族同胞“能致富”
10月24日,凯里市年锦绣计划开班仪式在上马石社区道德讲堂举行,针对少数民族妇女擅长刺绣的特点,对社区内搬迁妇女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直接上岗。
一直以来,上马石社区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创业问题,上马石移民小区划定0平方米作为移民创业基地,并开出优惠条件,吸纳创业带头人或者企业入驻上马石移民创业基地。截至目前,已有3家企业正式入驻上马石移民创业基地并投入使用,分别是黔东南奇森制衣有限公司、黔东南恒恩制衣有限公司、凯里市兴美弘杨制衣厂,其中,兴美弘杨制衣厂是上马石搬迁群众自主建立的企业。
为帮助移民群众提高就业技能,从年2月上马石“移民夜校”正式投入使用以来,集中对有就业意愿的移民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培训主要有育婴师、养老护理、电工、厨师、挖掘机、服装等内容。目前,共培训73期,人次。
通过支持创业帮助就业,切实让少数民族同胞“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奔小康”。
尊重移民风俗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上马石小区的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爱好歌舞的民族,唱山歌、跳芦笙舞、斗牛、长桌宴,是他们的文化习俗。社区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为了让搬迁群众感到“热闹”,特别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
一年一度的苗年节,载歌载舞,让搬迁群众有了家的感觉;在长桌宴的基础上独创的上马石社区“百家宴”活动,让每户居民都能参与其中,其乐融融;还有端午节包粽子比赛,广场舞大赛,文艺汇演活动等。
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不断巩固上马石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
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全新的生活……现在,贫困群众都已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将憧憬的幸福生活照进了现实。上马石社区将继续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民族团结之“水”,浇灌易地扶贫搬迁幸福之“花”。
通讯员 柴裕广
编辑雷子德
编审王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