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很多人闻所未闻。其实你见过这个地名,只是你可能没留意。在陈可辛导演的短片《三分钟》里,“凯里”是长途火车的一个停靠站,三分钟,一晃而过,刚好只够孩子背诵一遍九九乘法表。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在*毛那张没能出发的车票上,“凯里”是回不去的故乡。
也许是凯里这个名字听起来太洋气了,人们曾一度以为这是个虚拟的地名。直到最近,毕赣导演的新作走红,“凯里”又火了。
毕赣的两部电影,都以家乡凯里作为取景凯里,坐落在贵州省的东南部,众人眼里的老少边穷,开车去省会贵阳,三个小时就能到。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凯里本跟中国大多数小城没什么区别,但偏偏受到众多导演的青睐,成为了“中国故乡”的代名词。这不禁让人好奇:
电影《无名之辈》,同样选择在贵州小城在外地游客眼里,凯里差不多等同于西江苗寨,这是凯里最网红的景点,也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千户灯夜景。中国苗族,黔东南占了近一半,凯里的苗族文化氛围极浓,随处可见苗族同胞和吊脚楼,形成了外地人对凯里的印象。
在吃货眼里,凯里就是各种酸汤:酸汤鱼、酸汤鸡、酸汤羊肉牛肉猪肉……
以前,山里的人穷,吃饭只能靠重口味来调剂。川渝偏好麻辣,湖南爱香辣,贵州人却偏爱“酸辣”。在苗乡,几乎家家都有酸坛子,餐桌上“无菜不酸”,
彷佛酸和辣加在一起,
可以让所有腐朽变神奇。但是,不管贵州酸汤鱼的名号有多响,在全国各地开了多少间招牌店;也不管千户苗寨的夜景有多千与千寻,这些都构不成凯里人心中故乡的样子。
这种带有“特殊香味”的草根,是外地人避之不及的怪味,却是凯里人心里的一口乡愁,无关高大上,更不在乎贵重与否,只因为它是记忆中故乡的味道,如同毕赣电影镜头下的凯里。
在电影《路边野餐》的镜头里,凯里作为故事的承载地,没有丝毫华丽的渲染,甚至凋敝破败,却让观众在打瞌睡的间隙中,隐约看到了自己故乡的样子。凯里很小,小到没有区的概念,小到有没有交通工具都不重要。人们日常的生活圈也很小,彷佛靠着双脚走上半个小时,就能抵达任何角落。
走在凯里的乡间小路上,几步就有一个菜摊子,每个卖家,基本都是不同的民族。人们挑着自家土地里长出来的食物,走到哪儿,就卖到哪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总有一些日子值得被铭记,总有一些台词替你诉衷肠。日剧台历,一日一剧购买日剧经典台词台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