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8/30 6:26:00
在明朝一直有官办和民办两种教育,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就是民办教育,东林和复社科举补习班一度垄断了明末的科举市场。但从明朝两百多年的进士名单上看,明朝的民办教育机构还真算不上所向无敌,有一个官办教育机构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远超书院团体,这个机构就是朱元璋设立的卫学。卫学就是卫所所设之学,是朱元璋朱爸爸给*户子弟开设的公立学校。明朝的*户数量十分庞大,朱爸爸学习元朝好榜样,把六分之一的民众都变成了*户,打造了一只空前庞大的战争机器。为了让*户努力作战,朱爸爸给了不少优惠*策(以至于明朝初年经常有民户冒充为*户,《大明律》还有专门的法令应对这一情况,“诈称各卫*人,不当*民差役者,杖一百,发边远充*),只要*户能提供足够的兵员,他并不限制其余*户子弟的发展,(“故*户下止一丁或为僧道者,其出家给度牒,如在未充*之前者转达兵部,核实开豁,如在已充*之后仍发充*。故*户下止一丁,充生员,起解兵部,奏送翰林院考试,如有成效,依例开豁,否则仍发充*”,这些优惠措施在两宋可是很多人烧钱都找不到门路),卫学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明代的卫学一共是个左右,平均每四个卫共享一个卫学。卫学本来是朱爸爸培养*户子弟的地方,因此武学是它们的最初专业,后来才加上儒学等内容。卫学的教学质量很好,不光*户子弟愿意入学,周围的平民子弟也四处托关系加入其中。明代卫学出得人才非常多,李东阳、万安、刘吉、岳正、刘珝、翟銮、梁储、毛纪、高拱、张居正、沈鲤、赵志皋、王家屏、叶向高、方从哲等著名大佬都是*户、卫学子弟出身。整个明朝一共诞生了名进士,朱爸爸钦定的“儒户”子弟却只有人上榜,以*户为首的特殊人群(还有少量的匠户、盐户等)却有人上榜,占了进士名单总数的近四成。而明代*户比例只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从景泰年以后*户子弟出身进士人数就占到总名额的三成,比例超过普通民户的一倍,而这些*户子弟大部分都是卫学打下的基础。卫学不但在内地培养了大量人才,还在边疆地区强行推行了明朝的三观,是明朝同化少数民族土司的重要帮手。明代贵州一共有23个卫学,占到了贵州学校总数的一半,卫学集中的贵阳、凯里、安顺、思南、盘县五地就是贵阳全省的人才中心,云南的曲靖也因为卫学的缘故成了西南人才中心。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各族学生对明朝大多很忠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推广者。明末*户子弟出身的大佬多有很强的实干才能,像孙传廷等人还勤练武艺,实干能力比东林书院的人才强多了。但谁让某个民营书院广告做的好(今天也一样),明朝的卫学又不善于宣传,于是它们就成了历史上的小透明。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头条号签约作者。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