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学院博士教授服务团脚尧村低产茶园改造纪实
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一年中有多天笼罩在雨雾之中,郁郁葱葱的巍巍大山,曾经是脚尧村美好生活的绊脚石,这里海拔多米,每亩水稻产量公斤左右,人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穷则思变!海拔高,水稻产量低。脚尧村的人就种植小米、玉米,再用小米、玉米去换大米。山上的树木多,脚尧村的人就烧炭去卖钱,种果树,种折耳根,魔芋……脚尧人从未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没有停止过奋斗的脚步。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支书吴秀忠老先生用“愚公移山”的方法修路并带领脚尧村36户人家因地制宜,用农田种茶,开荒山种茶,开创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依靠科技”的“脚尧精神”,产出的高山绿茶因芽叶肥厚,清香高雅,滋味清醇,富含有机硒,饮后心旷神怡,备受市场欢迎。年,村内办有茶叶加工企业6家,茶叶年产量达28吨,茶叶收入万元。脚尧村从无人问津的“救济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第一村”。
但随着茶叶产业在各地逐渐兴起,脚尧村村支两委的领导尤其是凯里学院在该村挂职的书记周小鹏居安思危,对于脚尧村往后茶产业的发展及茶园建设改造的技术问题进行思考。年周小鹏邀请我校大健康学院院长杨芩带领茶树栽培学教师张文泉、李东平到脚尧村现场调研。通过调研发现,脚尧村茶园普遍存在“重采摘,轻管理”的现象,导致一些茶园出现茶树机体衰退,茶叶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年,我校成立了“低产茶园改造”博士教授服务团及茶产业工作专班,犹如春风吹进了脚尧人的心里。
年上学期,服务团副团长张文泉博士与成员大健康学院实践教研室主任李东平带领级园艺专业42名学生,深入脚尧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年下学期服务团邀请州农科院赵文礼研究员及省内茶叶知名生产企业带头人先后三次来到脚尧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研究发现,脚尧村茶产业生产主要存在如下几点问题:一是机械化生产、机械采摘程度低,尤其是茶青采摘都以人工为主,成本高,产量低,效益差。二是茶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雷山县虽然有“雷公山银球茶”地理标志品牌,但没有公用品牌,没有形成品牌合力;三是生产成本高,产品加工工艺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四是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五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茶园管理人员和采茶工减少,茶园后期管护投入不足、效益低和茶园荒芜,造成茶树的茶青下树率低。如果不及时进行低产茶园的改造,势必会影响脚尧村茶产业的发展步伐。因此,博士教授服务团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规划:一方面改善茶园的生产和生态条件,培养丰产型树冠,延长茶树经济年龄,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另一方面低产茶园套种青钱柳及其他精品水果;第三方面,接近荒芜生产价值极低的茶园依据脚尧村的优越生态条件种植雷公山乌杆天麻。在博士教授服务团的技术指导及帮扶下,脚尧村采用了适于全村发展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项目、统一生产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分户实施的“五统一分”模式,推动了支柱产业形成,逐步实现了以公司为主导的“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模式。生产上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对于茶园改造定位就在“生态”上下功夫、做文章,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和荒山荒坡,不毁林炼山开荒,单块茶园面积控制在50亩以内,多采取密植免耕、及时进行更新管理,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三年的努力,在低产茶园中套种青钱柳近百亩,种植乌杆天麻近两百亩。在青钱柳栽植管理及天麻种植过程中,服务团成员先后十余次来到脚尧村进行技术指导,手把手教会村民掌握青钱柳采摘、制茶、天麻蜜环菌接种等核心技术。从低产茶园改造方式到精品水果品种的选择,大健康学院院长杨芩、主任李东平,州农科院赵文礼研究员多次进行实地考察,采集土样,年8月在脚尧村实地勘察一周,对当地气候进行精确把握,最后确定适宜的品种,目前,前期整地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预计在十二月底完成苗木种植。通过茶园改造,力争做到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果中有茶、茶中有果,茶中有药、药中有茶的典型生态茶园,开辟生态茶产业的新道路。
编辑:姚蝶
校对:陈瑞琼
编审:颜念
官方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