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79454.html贵阳网讯4月25日16时15分,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凯里火车站一站台上,一个多人的旅游团队在铁路客运人员引导下,登上次绿皮慢火车(贵阳-玉屏),开始一场“慢火车”体验之旅。沿线村民挑着菜筐登乘慢火车原来,以/次慢火车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绿皮火车》在爱奇艺热播以来,网友好评如潮,吸引着旅游团体、网络达人等慕名而来,打卡贵州东部苗乡侗寨,体验浓郁民族风、浓浓烟火气、脱贫致富路。/39次绿皮慢火车于年开行,至今已连续开了24年。24年里,这对列车一直运行在沪昆普铁贵州东段贵阳至玉屏区间,运行里程公里,经停黔南自治州贵定、福泉,黔东南自治州六个鸡、凯里、桐木寨、加劳、宝老山、黄平、施秉、水花、镇远、焦溪、青溪、羊坪等14个车站,平均时速仅40多公里,其中对于六个鸡、桐木寨、加劳、宝老山、黄平等车站附近村民显得尤为重要,是沿线苗乡侗寨百姓出行、贩运农特产品的首选交通工具。铁路工作人员为老乡测温20多年来,沿线群众搭乘慢火车,出门走亲访友,把深山里的瓜果蔬菜、土特产品运到城里售卖,慢火车变成了“赶集车”“便民车”“致富车”,架起了苗乡侗寨的“希望线”“幸福线”。每天早上,看着挑着瓜果蔬菜的老乡陆续赶到黄平站站台上,站长杨秀辉像老朋友一样,跟老乡们打招呼,落实扫健康码、体温检测等疫情防控措施后,有序组织老乡候乘。老乡在凯里火车站附近“临时菜市场”卖菜列车到站停稳,他和工作人员一边组织老乡乘降,一边帮助他们把沉重的菜筐搬进车厢里。“我也是一个苗族人,能听能说苗语,跟他们是老朋友了。”杨秀辉说,“每天都有很多老乡挑菜进城赶集,尽可能帮他们上下车搬搬菜筐子,他们日子越过越好了,我感觉我的工作更有意义”。苗族妇女吴阿杀是这趟慢火车上的常客,她今年57岁,已经乘坐小慢车卖了二十多年的菜,但她不是职业的菜农,她卖的都是当下季节的时令瓜果蔬菜,平日里需要忙农活,隔三差五才会从宝老山带菜到城里售卖。“平时多种点菜,吃不完的就拿出来卖。”吴阿杀说,“一趟下来,少的时候挣百十来块,多的时候可挣个两三百块钱”。乘客在慢火车上选购老乡的蔬菜年过7旬的杨胜英老人,却是这群“赶集”卖菜的苗族群众里的“新人”。6年前,她看到身边的村民都把菜拿到城里卖钱,她觉得自家种的蔬菜吃不完、烂地里太可惜,她便加入这个队伍中。老人的儿子儿媳常年外出务工,她跟老伴一起在家,平时早上老伴把五六十斤的蔬菜送到黄平火车站,帮着她把菜搬到慢火车上,她卖的都是不打农药的有机蔬菜,十分抢手,火车还没到凯里,已经被车上的乘客买得所剩无几。“我卖菜挣点钱,减少子女负担,自己挣钱自己花很开心。”杨胜英说,自己年纪大了,一个月进城“赶集”两三趟,卖一次菜挣多挣少不固定,但是也够零花钱了。乘车与少数民族群众交流互动20多年来,沿线群众习惯乘坐这趟“铁路公交车”进城、赶集、串门,列车上清新的蔬菜味、满满的生活味、浓浓的人情味,已经成为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这趟驶向春天的列车、脱贫致富的快车、乡村振兴的红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铁路运输“引擎”作用,助力助推沪昆普铁贵州东部乡村振兴“加速度”。(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曾秦)编辑:宋德政统筹:汪东伟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