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安祥,是贵州省凯里高速公路管理处的一名路政员。年8月,受贵州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指派,赴黔东南州从江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开始了与这片风光秀丽、民情多姿的土地的缘分。
村委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看起来已年代久远。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我们在二楼吃饭时一旦动起来楼板就嘎吱作响。我擦桌子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一声响动,扭头只看到一位队员的上半个身子撑在楼板上,而楼板被踩掉了,所幸他只是受了点擦伤。第一天,已然是个“危房”的村委楼就毫不友好地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
有这么一户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家的大人全都在外打工,家中只留下了一个上中学的孩子。寨上的公路与他家二楼平齐,在我们人畜混居整治时,需要往一楼转运材料,这个孩子叫了一个小伙伴一起,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硬是从房子旁边的斜坡徒手掘出了一条可以通手推车的小道。
省高管局“温暖计划”物资到位后,我们立刻去给村里的老人换床。晚饭后,我们扛着架子就着夜色准备开工,一进门就直奔老人卧室,三下五除二将老人睡的旧床铺卸了。又一通操作,不一会,一个崭新的床架就完成了拼装,铺上了新被褥。
某次吃饭席间,村长问:“你们知道我最佩服的人是谁吗?”众人盯着让他快快交代,村长把头转向书记,说:“我最佩服的不是你,我最佩服的是你老婆!”气氛短暂凝固后,掌声四起,为村长的这句话,更为所有离开家庭,远赴前线的扶贫工作者和背后默默支持的家人们……
而我本来准备去年6月份结婚,但是因为驻村,我推迟了我的婚礼。
收兵的时日越来越近,这里的故事将由另一批人来续写。不变的是,台里的史诗终究由台里人民创作,台里的精神必定靠台里人民传承。再走走村里的每一条路,每一条巷,听放学路上小学生们的呼喊。留下我们的青春,只带回我们的故事!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夏华
编辑何涛
见习编辑周睿
编审田旻佳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