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来到下司镇新民村农民文朝炳的养殖场,只见他正在圈舍内为一群小鸡喂料,然后走出圈舍为一群三黄鸡撒料。尽管忙里忙外,但在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50岁开外的文朝炳,两年前还是贫困户。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好生活,9年前,他先后到江苏、广东等地打工,尽管打工很累很苦,但比起在家乡种田种地要强得多,家里生活条件逐渐好转。
然而,不幸的是,年秋天,妻子患上了脑萎缩,到处医治,花了不少钱,欠下了很多债务,可妻子的病没有治愈,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知觉,和植物人没有多少区别。
原想摆脱贫困,但妻子的病痛,却使家庭陷入更加困难境地。为了照顾妻子,文朝炳从此不再外出打工。年春天,他在距家3华里的一片松树林里,开辟出一块平地,建圈养猪,并把养殖场周边的坡地开挖出来,种上各种蔬菜,作为猪的食料。
为潜心养猪,文朝炳还在养殖场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子,吃住都在这里,更利于对养猪场进行管理。后来,他还接通了电,开挖了水塘,买来抽水机,把山沟里的泉水抽进水塘,方便养殖。
就这样,文朝炳与畜禽为伍、与树林为伴,过着“隐居”的生活。通过几年发展,去年,他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正当生猪喂养红红火火的时候,今年夏天,一场非洲猪瘟对全国养猪产业带来了严重影响,文朝炳的养猪场也不例外。8月初,文朝炳把喂养的50头生猪全部卖掉了,其中有7头母猪,有的猪重多斤,有的重余斤,养殖场一下变得寂静空荡。
为了不再陷入贫困,文朝炳不甘寂寞。在卖掉生猪后的一个星期,他投入余元,在下司集市买来只三黄鸡,精心喂养,现在每只鸡平均将近2斤,计划到明年清明节前后养到八九斤重时才出手销售。
今年10月中旬,文朝炳又投资元,从麻江县谷硐集市买进了只土鸡,现在鸡还小,主要喂饲料,喂到1斤多时就换成喂米糠、苞谷面、蔬菜等。
眼下,随着天气转凉,气温下降,文朝炳正计划把喂养的三黄鸡放出圈外散养,让鸡在养殖场周围的树林里刨土、啄虫、啄草,辅助喂些苞谷面、秕谷、米糠拌蔬菜等,一来节约成本,同时增加鸡的运动量,提高肉质。
文朝炳养猪养鸡,只是下司镇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和下司镇大力扶持农民群众依靠林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涌现出林下养猪大户10余户、林下养鸡大户20余户、林下养蜂户30多户,到处呈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喜景象。
下司镇花桥村30多岁的村民吴世周,以前在福建厦门的一家企业打工,从事电焊工种,每月工资余元。年回家过春节,他看到家乡变化大,创业环境好,加上小孩才两岁多,为了照顾家里,就决定留在家乡发展。
3年前,吴世周拿出8万元积蓄,向当地农商银行贷款18万元,并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款,在村里狗头坳这个地方的松树林下,租了30亩地,建起养殖场,把自来水和电接进场里,买进6头水牛、13头小黄牛喂养。他每天去山上割5大挑青草喂牛,还喂米糠、苞谷面和向当地农户买来的稻草。
通过向周边的养牛大户和互联网学习,吴世周掌握了一套养牛技术和防治牛病的要领。他喂养的牛膘肥健壮,已经销售了3头育肥后的黄牛,水牛已在当地并到遵义共参加了7场比赛,共获得奖金5.5万元。
目前,吴世周又在养殖场边租了两亩多的一块地,正在新建一批圈舍,计划把黄牛和水牛分开来喂养,扩大黄牛养殖规模,提高林下养殖效益。
来源 时政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