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4/30 17:36:00
1月11日清晨,重安江畔的雾还没散去,曾祥付已经开始赶赴他的花田劳作了,天气虽然寒冷,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现年43岁的曾祥付家住黔东南州黄平县重安镇,只要镇上的人提及曾祥付的名字,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位风雅之人。闲暇之余,他喜爱侍弄花草,在自家小楼旁种起了各种各样的花卉。
无意间参加的一次市场调研,曾祥付了解到凯里市花卉市场有较大的花卉需求,这让他有了创业的想法。于是,曾祥付动起了房前屋后花花草草的念头,打算开始种植鲜花,把自己的爱好变成真金白银的产业。
有了想法后,曾祥付开始查阅各类书籍、寻访富有经验的花农,丰富自己鲜花种植的知识与技能,并在花圃中进行试验,不断寻找最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种植品种及种植方法。
年,经过充分的试验和准备,曾祥付在自己的小楼旁租地种起了非洲菊。在辛勤的劳作下,第一批非洲菊见到了效益,但当他想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业规模时,当地稀缺的土地资源却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仅靠房前屋后区区几亩地的规模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产量不高,使得曾祥付的花在凯里市场中无法占有较大份额,也很难产生影响力。
“受到种植条件限制,当时一度以为我的非洲菊产业种不大了,心里确实很难过。”再次回想起当时的感受,曾祥付这样说到。
站在重安江旁,江水缓缓流逝,望着江对岸的凯里市大风洞镇官庄村的坝区,苦闷的曾祥付心中顿时豁然开朗。
踏破铁鞋无觅处,心心念念的产业基地不就在眼前吗?兴奋的他立马拨通了官庄村村委会主任龙思平的“龙主任,我想在官庄大坝上种植非洲菊,你能帮我协调流转到土地吗?流转土地的老百姓可以拿到一笔不错的租金,产业发展起来后,还可以带动群众就业……”
听了曾祥付的想法,龙思平也觉得是一个好办法。于是,他便着手在大坝上划定流转区,并向老百姓们进行宣传。
土地流转工作起初并不顺利,水稻是当地老百姓们主要的口粮来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并不愿意将耕地流转出去。龙思平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给他们讲解流转土地后的各种有利之处。
在龙思平的动员下,官庄村村民罗培文率先流转了土地。他给村民算了一笔账:犁田打耙、插秧看水、收割晒干要花费不少时间和人力,种子、农药、花费也要不少的投入,除去人工不算,按一斤1.2元算,一年一亩地也就只有-块钱的收入,现在流转出去有流转金,还能腾出手来做其他事。
年年初,5户农户以元每亩每年的价格将其集中连片的10余亩田地的20年经营权流转给了曾祥付。有了土地之后,曾祥付立马投资20万元盖起了13个大棚,种下3万余株非洲菊苗,再次发展起了非洲菊产业。
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官庄村就业,曾祥付在官庄雇佣了4户农户帮助种植,在精心地管理和照料下,他的花卉很快进入了丰产期。在丰产期内,整个基地每天能产出非洲菊余朵,按照市场定价,每朵能卖到4-5毛钱,一天的产值达到近元,由于市场需求较大,他的花不愁销路,供不应求。
曾祥付说种植非洲菊的成功,让他鼓足了创业的干劲,下一步他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争取做到50亩乃至上百亩,同时还要尝试向日葵、桂花、玫瑰、月季等花卉品种,真正将花卉产业做大做强,让平价鲜花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当中。黄秀坤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盛道利编辑徐然编审杨仪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