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凯里,物产丰富,五方附集。可谓“物阜民丰”。
一碗“酸菜”、一坛“醃菜”,黑、白二铅厂,即是凯里“物阜民丰”最重要的标志。
而考证凯里“物阜民丰”,不得不提及一本民国时期的方志《炉山物产志稿》。
《民国·炉山物产志稿》今藏于贵州省图书馆,收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之第六卷“西南卷”。
凯里之名,名于酸汤;凯里之兴,兴于铅矿。
凯里,不仅是“酸汤的故乡”,也是“优质铅矿的产地”。《民国·炉山物产志稿》为这二论断提供了主证。
所出有引,所记有据。《民国·炉山物产志稿》为今天凯里打造“酸汤文化”品牌、学术界研究“黔铅”学术课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一座城市的品牌,一座城市的兴起,尽在一部《志稿》中。
这背后,是一个“凯老街人”不可磨灭的乡邦情结和文化担当!
从“凯里物产志”说起……
凯里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物产志”的诞生,还得从“凯老街人”母伯平说起。
母伯平,凯里人,曾任职于民国时期贵州省警务处,后来出任平越(今福泉)等地法院官员。
时,清平(今凯里炉山)人、清末进士、原民国贵阳县议长孙迴澜主持编修《炉山县志》,旋即委托母伯平主纂“物产篇”,即《民国·炉山物产志稿》。
母伯平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对《民国·炉山物产志稿》的编纂尤为用心。该稿本成书时,仅考证古籍文献数目就多达二百多种,兼又求证于当时诸多乡贤、师友,所得较为客观、全面。
《民国·炉山物产志稿》书成,母伯平呈送孙迴澜审读,孙迴澜为之撰写《评语》。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千挑万选出来的佼佼者。进士出身的孙迴澜,对没有科举功名的母伯平却赞赏有加。其在《评语》中有言“先生,殆澜之尊师也!”
足见孙迴澜对母伯平渊博学识和严谨治学精神的推崇。
岂料,未待《炉山县志》书成,主持人孙迴澜即先之离世,导致《炉山县志》的编纂印行不了了之,再没有下文。但《民国·炉山物产志稿》却有幸于孙迴澜在世之年编成,且传存至今。
炉山县为凯里市的前身。故,《民国·炉山物产志稿》实则为凯里市现今可见最为全面、详实、科学的“物产志”。
《民国·炉山物产志稿》,是民国稿本(手书),共四卷。该稿本成书于民国十九年()。时年,编者母伯平任职于“贵州省警务处”。
该稿本以文本和图表等形式,较为详实地记录了凯里地区的物产资源,且有“题点”、“按语”、“附注”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地方文献资料。
书首,编者母伯平作《自序》。书末,凯里人王祚熙作《跋词》。
书中,录有当时名士以及编者上司僚友王光宗、孙迴澜、万大章、王祚熙、谢家修、刘定鼎、吴道安、毛光翔、谢溪尧、王溪、李国勋等所寄“评语”、“题”等。
此稿本,为民国版《炉山县志》中的“物产篇”。分“动物”、“植物”、“矿物”、“制造”四门,共十八类。分门别类,体例结构相对科学合理。
今《炉山县志》不见传世,而《民国·炉山物产志稿》独存,洵足珍贵。
一碗“酸菜”与一坛“醃菜”
“一天不吃酸,好菜也不香;两天不吃酸,饭菜不想沾;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这是凯里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一段谚语。
年夏,随着“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凯里“酸汤文化”再度风靡中外。
凯里,享有“酸汤美食之都”的美誉,是一座“吃酸下饭”、“无菜不酸”、“无酸不欢”的城市。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凯里苗族群众创造出了独有的酸食制作工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从酸汤到酸汤延伸出的美食品牌琳琅满目。尽管加工制作工艺千差万别,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仅酸的制作就有红酸、清酸、白酸等近10种工艺,各种特色佳肴如:酸汤鱼、腌鱼、腌肉、酸汤鸡、酸汤猪脚、三合一酸汤……形成了完整的制作工艺体系和产品体系。
一碗“酸汤”,一坛“醃菜”,演绎和支撑了这座城市的地标文化。
“酸汤”、“酸汤鱼”,是这座城市的饮食文化标志,而“凯老街”则是凯里酸汤文化的最重要、最密集、最鲜活的体验场所。
走在“凯老街”街头巷尾,大缸的酸汤摆在家门口,花上一元两元,就可以买到一大碗。而每到就餐时间,大小餐馆酒店,总飘出酸汤浓浓的香气。
这几乎成了“凯老街”一道独特的街景!
在“凯老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醃制食品的酸坛。少的一两个,多的好几个,甚至几十个。千门万户酸汤香,弥漫,飘散,一街酸香,沁人肺腑,久之不去。
凯里人食酸的习惯,在“凯老街”人母伯平编纂的《民国·炉山物产志稿》中早有记载。
《民国·炉山物产志稿》第四门“制造”第二类“食品”中,就罗列了“酸菜”和“醃菜”。
自小就生活在“凯老街”,在酸汤中长大的母伯平,记述起凯里“酸菜”、“醃菜”时,可谓“轻车熟路”。
“酸系列”与“醃系列”,同宗同门,一脉相承。谈及“醃菜”的功效时,母伯平特地附加标记“解谅去暑。陈者,可治腹疾。……”。
年,在评选全国特色火锅底料时,凯里红酸汤曾被中国食品协会认定为贵州特色,成为全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之一。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凯里红酸汤”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凯里红酸汤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列入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编纂范围。……年,“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正式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凯里酸汤”实现了民间品牌、地方品牌向国家级品牌的跃升。
“凯老街”民间至今依然鲜活着酸汤文化,而《民国·炉山物产志稿》则是迄今“凯里酸汤”品牌不可多得的文字记载。
黑、白二铅厂
“东坡先生无一钱,十年家火烧丹铅”。
这句古诗,出自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笔下。可见铅在古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泛。
在古代,凯里地区是贵州最重要的铅矿产地之一。
《民国·炉山物产志稿》第三门“矿产”之第一类,首列“铅”词条。云:
“《清代通史》:贵州清平,产铅。”
“《黔南职方纪略》:清平产铅,厂务所在,流民聚焉”。
“按:《旧志》之黑白两厂(济川白铅厂与永兴寨黑铅厂)所在地,今名镰厂(镰,即白铅),距凯里城三十里”。
均可窥黔铅资源分布在凯里之一斑。
据母伯平考证,凯里之兴盛繁荣,皆因铅矿。
“清乾嘉(乾隆、嘉庆)时,……。凯里之繁荣,亦为东南各县冠。谚云:“十马九骡驼,孙、何二家挖得一只脚”。矿苗之丰富,可知矣!”
清代凯里,是贵州省乃至全国最优质的铅矿产地。
清康熙年间,时任贵州巡抚田雯所撰《黔书》之下卷,载“凯里铅”篇,云:
“铅…。产于蜀,而黔中蛮峒之所出者,品最上”。
由此可见,凯里虽然算不上全国铅矿主产区,但凯里所产之铅,为最上品。换言之,凯里所产之铅,其品质远远优于贵州其它地区,甚至优于当时全国铅矿主产区。
凯里铅,主矿区在香炉山。“取之者,清平凯里香炉山之阳,有穴焉,深可二三丈,再深则倍之,……”
田雯于清康熙年间出任贵州巡抚,并撰写《凯里铅》篇。据此推算,凯里早在清初即已盛产铅矿。
田雯以贵州巡抚(一省主官)之尊,专文传“凯里铅”,可看出,凯里铅在当时已闻名遐迩,广为人知。
田雯是山东济南人,其仕宦半生,宦迹多地,又博览群书,工诗善文,自成一家。所撰《凯里铅》篇,断非无中生有,凭空杜撰。
凯里地区富藏铅矿,这在如今先进科技条件下的现代勘探中,亦得到了印证。
年,有关部门权威发布《贵州凯里发现一大型铅锌矿》,贵州省地矿局地质队在凯里野外勘探现场有重大发现。该地质队实施的“贵州凯里-都匀铅锌矿整装勘查项目”,查明金属资源总量近80万吨,达大型矿床规模。
至今,距凯里市区30公里处的三棵树镇东北部(与台江县交界),依然有村寨以“铅厂”为寨名。
二者,均可佐证一二。
时过境迁。今天,凯里已然淡忘这段“铅历史”。但这段鲜为人知的“铅历史”,却见证了当年凯里人气的聚集和城市的兴起。
民国时期凯里苗族姑娘展示独特的服饰后记
方志,是一座城市历史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文字载体。
母伯平在政务之余,遍考凯里地区物产,又旁征相关文献书籍多达二百多种,终有《志稿》之成,殊为难得。
《民国·炉山物产志稿》于学术研究的史料价值,不言而喻。而今,她静静地躺在图书馆中,如处深闺之处子,待人识。
全书均为手书草本,识别有一定难度,普通读者多难以一窥究竟,但书中所记述的物产资料,却足可弥补古今凯里志书“物产篇”的诸多空白和缺憾。
时称“博闻强识”的《民国·炉山物产志稿》,对研究凯里、黔东南乃至贵州风物,以及“凯里酸汤文化”、“清代黔铅开发”等课题,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碗酸汤,一块铅矿石,揭示了凯里人乐居斯地和凯里城市兴起的密码。
一个凯里人,一本方志,见证了凯里人编史修书的乡邦情结和历史情怀。
一页页发黄的志稿,似乎依然鲜活着、跃动着凯里地区曾经的、现在的“动物”、“植物”、“矿物”、“制造”等物产信息,……
“文章千古事”,《民国·炉山物产志稿》凝聚着母伯平的半生心血和一腔情怀。凯里城市的历史,终会记住这个“凯老街人”!(姜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