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TUhjnbcbe - 2025/2/7 17:08: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www.kstejiao.com/m/

教师安全讲义之应对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地震、台风、雷击、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危害。

2、增强预防自然灾害的意识,提高预防自然灾害,掌握应对灾害的安全技能。

教学重点

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应对灾害的安全技能。

教学难点

懂得如何预防自然灾害,掌握应对灾害的安全技能。

教学过程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家,我们会遇到地震、台风、雷击、泥石流等灾害。让我们一起看看我国曾经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

一、我国特大自然灾害案例

(一)年台风“天鸽”

年8月20日14时,台风天鸽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之后强度不断加强,8月22日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15时加强为台风。8月23日7时加强为强台风,一天连跳两级,最强达15级(48m/s,年鉴中修改为16级,52m/s),12时50分前后以强台风级(14级,45m/s)在中国广东省珠海市登陆。8月24日14时减弱为热带低压,17时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台风天鸽导致中央气象台发出年首个台风红色预警信号,港澳气象部门发出十号飓风信号,且登陆时恰逢天文大潮,为珠海、香港、澳门等地区带来重大破坏,造成了24人死亡和68.2亿美元经济损失,其中43.8亿美元来自中国大陆10.2亿美元来自香港,14.2亿美元来自澳门。

(二)汶川地震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里氏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个县(市)。截至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人死亡,人受伤,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三)冰灾

年1月13日起,罕见的冰雪天气袭击贵州省,黔东南大地遭受年以来最大的冰雪灾害。到1月21日中午,黔东南州下辖的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等7个县供电陆续出现中断,累计受灾户数达12.98万多户。

年1月23日,贵州电网遭严重冰灾,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7个县供电解除。当时凯里电网多名职工组成的8支抢险突击队在遭到停电的7个县一线进行昼夜抢修。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参与抢修电网的武警用冲锋枪击碎电线上厚厚的覆冰。

(四)特大泥石流

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截至8月22日,舟曲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已致人遇难,失踪人,受伤住院人数72人。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能够看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之大。对于这些天灾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自己呢?下面我们详细来看看具体做法。

二、地震引起的灾害与避险逃生技巧

(一)地震引起的灾害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不能预测地震,只是通过地震的前兆现象去判断有可能发生地震。地震发生后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大地开裂、河流改道、洪水、海啸、火灾等次生灾害。那么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险?地震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1.直接灾害破坏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直接灾害主要有:人员伤亡,地面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破坏,道路断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

地震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地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晃动。因为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造成人畜的伤亡,如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2.次生灾害破坏

地震次生灾害是直接灾害发生后,破坏了自然或社会原有的平衡或稳定状态,从而引发出的灾害。主要有:火灾、爆炸、水灾、海啸、滑坡、泥石流、毒气泄漏、瘟疫等。

火灾:地震火灾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如燃煤起火、燃油燃气爆炸起火等。由于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社会秩序混乱,火势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往往酿成大灾。

海啸: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

瘟疫:强烈地震发生后,灾区水源、供水系统等遭到破坏或受到污染,灾区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故极易造成疫病流行。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

滑坡和崩塌:这类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由于地震的强烈振动,使得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山崖或山坡发生崩塌或滑坡。这类次生灾害虽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毁灭性的,使整村整户人财全被埋没。

水灾:地震引起水库、江湖决堤,或是由于山体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体溢出等,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灾。

此外,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这些灾害是否发生或灾害大小,往往与社会条件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由于地震的发生没有什么季节性和周期性,所以我们应该多留意大自然中的一些异常现象的发生:如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地震的摧毁力虽然很强大,但是,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应在地震瞬间,保持冷静。只有防护得当,我们才可以在地震中最大可能地保证自己的安全。那么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

(二)地震来时怎么办

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乱,快速判断自己所处位置和震动状况。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做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地避险,震后迅速撤离,是应急避震的基本准则。

1.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生,但夺门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几秒钟内能跑到安全地带。首先我们要就地避震,等首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2.躲在坚固的桌子底下或矮柜旁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时首先应顾及的是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在矮柜、沙发等坚固的家具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3.将门打开,防止出口被堵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因此,地震来临时,请将门打开,防止出口被堵住。

4.在商场、影院、剧场等公共场所,依工作人员的指示,有序逃生

在商场、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工作人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要尽量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弯腰低姿,迅速从安全出口逃生。发生地震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

5.在室外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在街区、楼区,为避免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6.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7.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感知地震或收到海啸警报时,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三)地震后的自救

1.震后能自己脱险的,不要贪恋财物,迅速撤离。

2.如若被困,先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重物,观察四周是否有通道或亮光,判断自己的位置,尝试逃离。

3.被困时,要保持呼吸畅通,挪开压在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异味时,用湿衣服等捂住口鼻;利用身边砖石、木棍等加固周边空间,防止余震导致处境恶化。

4.如果被困且受伤,要想办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尽量寻找身边的食物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5.如果一时无法脱险,尽量保存体力,等待救援。可用物品敲打墙壁、管道,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切忌盲目呼喊,避免耗费体力和吸入大量灰尘或有毒气体等。要树立信心,保护自己,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三、关于“活命三角区”的争议与分析

生命三角,指当地震来临时,应该迅速找个大型、沉重的物体,比如衣柜、沙发,甚至是一沓堆高的报纸,卧倒在旁边;天花板砸下后,物体周边会形成狭小的三角空间,挽救你的生命。按照理论创始人道格·库普(DougCopp)的说法,地震中使用生命三角方法,可以获得90%的生存率;他还说,用传统方法也就是“趴在桌子下、紧抓桌腿”,则会导致98%的死亡率。

然而,经过科学家考证,所谓的“生命三角”并不合理,房屋受到地震波袭击时,可能发生各个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顶平塌、墙体外倒、墙体内倒和房顶M形向下弯折几种。所以,尽管观察地震造成的废墟,可以发现在一些位置上确实存在类似的“三角空间”。不过,在地震发生时,人们无法预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发生的方向,也就无法知道什么地方会有所谓的三角“求生空间”。

四、台风的发生与避险方法

地震的发生没有什么规律性和季节性,然而台风的发生却有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夏天。台风是一种强灾害性天气,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沿海地区,平均每年有7-8个台风正面登陆,因此学习防御台风的安全常识就尤为重要。

(一)台风发生的季节性和规律性

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台湾、香港等地经常出现的一种灾难,其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台风来临时不但有强大的风暴,还夹带暴雨,范围可达多平方公里。不过,台风是有规律的,其运动轨迹可以预告,所以外出旅游时,一定要多听天气预报,尽量躲开台风行进路线。然而,也有不少台风是飘忽不定的,来去均无规则,但气象台会在这种台风来临前24小时发布预告。

(二)台风的防范

气象台根据台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预报时采用“消息”、“警报”和“紧急警报”三种形式向社会发布;同时,按台风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轻到重向社会发布蓝、黄、橙、红四色台风预警信号。我们应密切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