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搬迁安置点就业帮扶车间里,“哒哒”的缝纫机声不绝于耳。妇女们有说有笑,布块在手中自如飞舞,锁边、装拉链,一件件校服被缝制出来。
天柱县凤城大坝蔬菜基地内,几十名易地搬迁群众在田间菜地劳作,给豌豆施肥、采收红菜苔、分拣青口白……春耕春收的喜悦洋溢在他们脸上。
织金县人社局广场上,来自全县33个乡镇(街道)的务工人员排成队,领着新年礼包,搭乘前往东南沿海的免费大巴,“点对点”开启返岗征程。
春节过后,贵州大地上,处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就业景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于易地搬迁群众而言,就业最关键。”贵州省人社厅就业局局长肖震说。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贵州抓牢就业“牛鼻子”,多措并举帮促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截至年年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入住.08万人,已搬迁劳动力41.37万户99.2万人,已就业41.37万户93.17万人,实现了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的目标,搬迁群众人均增收元。
外出务工有保障 他乡奋斗也心安
拖着满满的行李,带着亲人的嘱托,2月6日一早,岑巩县羊桥乡脱贫人员陈孟花就来到了县汽车站。这是她前往广东务工的第11个年头。“以前都是坐顺风车或者高铁出去打工,车费要四五百元,近两年*府提供了免费班车,方便、安全而且省了不少钱,回到厂里就安心上班。”陈孟花说。
岑巩县就业局局长赵兵介绍,为了让脱贫劳动力、易地搬迁群众等能够安全有序返岗就业,今年,岑巩县投入资金万元,为返岗劳动力较为集中的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开通了4条专线,计划输送在人以上。当天就发出了7辆专车,向广东和浙江输送余人。
落实稳就业保就业*策措施,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保住搬迁家庭、脱贫群众的“饭碗”,这是贵州省人社部门开展就业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我们及时与广东方面加强沟通联系,通过签订劳务协议、互访交流、召开座谈会,以及共同组织就业协作专项活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劳务协作。”贵州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8个受援市(州)、县区人社部门已与广东协作地区签订劳务协作协议,在粤建立劳务协作站个。
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贵州各地万人以上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成为对口帮扶城市招工的重点。据统计,截至年年底,贵州易地搬迁劳动力省外就业达42.17万人,比年年底提高9.31%。
“我们提前谋划,组织区内41家优质企业赴黔东南州从江、丹寨、麻江、榕江开展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逾个,进场求职者近0人。”佛山市南海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行动促进了4个县脱贫劳动力快速就业和南海区援企稳岗“双赢”。
“招聘会就在小区广场,我40多岁了,没想到也能去童鞋厂做操作工,包吃包住,月工资元左右。”榕江县易地搬迁安置点特和小区的王秀兰说,如今住新房、不愁吃穿,孩子上大学,自己能安心去外地奋斗,把日子越过越好。
家门口就业路宽敞 挣钱顾家幸福满满
“你现在身体怎么样,最近有没有务工的意愿呀,给你推荐几个合适的岗位?”38岁的周云阳是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不久前,得知搬迁人员王艳因腿伤回家休养,为了满足其就业需求,他进行了走访。
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群、开通就业服务热线、挨家挨户走访宣传,了解搬迁群众的技能特长、就业意向、工作习惯等,建立就业信息库,推荐岗位……不少像周云阳一样的基层人社工作者,当起了就业“服务员”,努力为群众拓宽就业渠道。
“为确保搬迁劳动力有工作有收入,我们积极搭建就业载体,发挥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吸纳就业的作用,同时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引导基层提供‘全过程、保姆式’就业服务。”据贵州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个,年开展就业创业服务77.73万人次,促进就业21.41万人次。
柏杨林街道搬迁人员陶俊芬是就业帮扶的受益者之一。“丈夫去世了,孩子多,照顾全家人的吃穿用度,光靠低保金,很难坚持下去啊。”她告诉记者,幸好工作人员介绍她去就业帮扶车间做缝纫工。“上班时间灵活,有时还能带回家做,顾家、做工两不误,每月拿元工资不成问题。”陶俊芬说,现在收入稳定,心里踏实,要靠双手努力拼出一片天地。
服装厂、制鞋厂、玩具加工厂……一批批企业入驻各安置点,越来越多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增收。截至年年底,贵州省人社部门认定的就业帮扶车间、基地达个,其中易地搬迁安置点有就业帮扶车间、基地个。全年累计吸纳就业25.19万人,其中脱贫人口5.85万人,易地搬迁人口2.49万人。
“年轻人能进厂,我当了一辈子农民,只会种地,没想到年老了还能靠这个挣钱,去年收入近2万元。”54岁的杨春梅是天柱县联山搬迁安置点职业农民服务队队员,该县蔬菜基地、油茶园、中药材基地都有她和队友们忙碌的身影。
据队长曾翠婷介绍,该服务队由各乡镇40岁至50岁的农民组成,有数百名队员,他们熟悉农业生产,经过培训后又掌握了现代化农业操作,成了当地企业“有活必请”的队伍。年,全队的劳务收入达到了万元。
“干活有组织,人社部门还会协调公交车输送,在田间地头,大家干劲十足,精神倍棒!”曾翠婷说。
一技之长促增收 富了口袋又富脑袋
“脱贫有所居,搬迁城里坐,读书免收费,就业在门前……百年共产*,光辉暖人心。”
正月初八,凯里市上马石安置点的兴美宏杨制衣厂传出阵阵欢快的苗歌,开工第一天,这个就业帮扶车间重新热闹了起来。制衣厂创办人杨美告诉记者,这是员工们一起填词的苗歌,描述了当前的美好生活。
杨美是一名易地搬迁群众,然而,搬出来后怎么致富?这个问题曾困扰着她。
“*府为搬迁群众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我参加了服装缝纫工培训课程,学了3个月,掌握了服装打版和缝纫机维修技术。”杨美说,有了一技之长后,她萌生了开服装缝纫作坊带动更多人就业的想法。在*府部门的指导和帮扶下,杨美在安置点内顺利创业,制衣厂不断发展壮大,吸纳了多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员工月平均收入余元。她表示,新的一年要办好制衣厂,让更多搬迁群众来工作,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办厂至今,我一直在这里干,养活了全家,去年家里还买了辆小轿车。”搬迁人员李佑英很自豪,作为车间主任,只要当地组织了缝纫、苗绣等相关技能培训,她都是第一个报名,提升技能水平,再手把手教给姐妹们,让大家“富了口袋富脑袋”。
尝到了“依技增收”的甜头,脱贫人员、搬迁群众的培训意愿逐步增强。为满足其培训需求,贵州省一手抓职业技能培训,一手抓劳务品牌建设,大力开展“贵州电工、贵州焊工、贵州家*、贵州厨师”培训,努力打造“贵州技工”品牌。年,全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87万人次,其中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7.13万人次。
“搬到县城同康社区后,我是首期电焊培训班的学员,获得了初级焊工证,有了新工作,收入比以前多元,生活水平一下就提高了。”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的陈琪林说,“技能饭”越吃越香,以后他还想找机会深造,考取中级焊工证。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经过全省人社系统的共同努力,贵州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帮扶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站在虎年的新起点上,贵州人社系统将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进程中,抢抓机遇,落实人社部与贵州省签署的合作协议,以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促进充分稳定就业为着力点,优化*策措施、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引导、扶持搬迁群众昂首阔步走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杨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