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医疗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舟溪镇宽阔的山谷地带,藏着一片云。
四周,绵延舒展的山峦,云雾缭绕。山间,悠久的非遗文化积淀渲染,在云端缓缓流淌;山下,一湾清泉绕城,滋养出云谷小镇、云谷田园这片云下“乌托邦”。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良田美池、如梦似幻。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已然变成世外桃源。
山水交融秀美无限、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旅游文化提档升级,在云中,一出农文旅融合的大戏正在上演。
云谷田园、云谷小镇鸟瞰图。张吉祥摄
人文有韵白云深处有人家
寒露刚过,记者一行驱车依山而行,往上,再往上,当绵软的云不断往下压,阵阵笙歌缓缓入耳,古朴的新光村缓缓展现出面貌。
村里芦笙堂前,苗家人正在反复捶打一块簧片,铁锤与铁砧相互碰撞,叮当作响。身旁,成捆的芦笙竹、几段截好的杉木、小锤、铁砧、锉刀、钢锯等制作芦笙的材料,整齐摆放。
作为远近闻名的“芦笙之乡”,新光村芦笙制作工艺已有余年的历史。年,当地的芦笙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潘柔达正在制作芦笙。张吉祥摄
制作芦笙,演奏芦笙,新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能工巧匠,芦笙手艺传承至今,最久已达18代。苗家儿女对于芦笙的喜爱,深深地印刻在血液中,每一个奏响的音符,都流淌着传承与发展的歌。
而这歌声,在山下的云谷小镇里得到了回应。
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舟溪镇在云谷小镇重点打造了非遗文化体验广场,包含新光村芦笙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安了家。芦笙产品通过小镇里的芦笙制作展销基地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市乃至全州的文化资源遗产文物也纷纷搬进小镇,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人文有韵,韵在文旅交融。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态展示活动、苗歌歌咏及芦笙舞巡游等一场场黔东南非遗文化盛宴在这里开启。非遗特色产品、非遗传承技艺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前来参与观摩和学习,也让山腰上的新光村焕发生机,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文化+产业+旅游”的美丽乡村之路在此铺展。
云谷小镇的黔东南州非遗活态展示厅前,苗族儿女正在进行歌舞表演。张吉祥摄
以农促旅田园树绿瓜果香
雨后,薄薄的雾霭挂在山间。山谷里树木葱郁茂盛,点点水汽在空中缓慢下沉,向山脚的云谷田园洒去。
园区的植物喝饱了水,抖擞着精神,迎接伴随国庆节而来的采摘季。
大棚里,一颗颗红彤彤的火龙果垂挂在仙人掌状的蔓条上,色泽鲜艳、果形饱满。热带水果异地“安家”不仅没有水土不服,反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
“这里的水果香甜多汁,绿色安全,我每年要来好几次。”从锦屏县驱车前来的张建书来不及抖落身上的水珠,拎起篮子就钻入大棚里。
紧邻红心火龙果大棚,葡萄、提子、无花果、哈密瓜等应季水果缀满枝头,它们将成为众多游客的“囊中之物”。
云谷田园的哈密瓜大棚里,瓜果飘香。张吉祥摄
身处天然氧吧、花园式种植环境、精细化种植管理、坚持绿色发展、占地近亩的复合型农业产区,引进61种国内外优质果蔬、澳洲淡水龙虾等品种,让云谷田园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贵州省个农业园区、贵州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等20多项称号。
开门即见绿,临窗闻花香,梦醒听鸟鸣,闲坐读风月。推动传统的农业耕种价值向农业旅游观光价值、多层次衍生项目消费价值的转变,是云谷田园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
“公司致力于将云谷田园建设成为集生产、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综合体。”云谷田园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立*介绍,目前,已建成云溪汤泉独家酒店、袋底洞主题屋、休闲垂钓区、烧烤区、生态农业区等11个业态项目。
现代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擦亮生态底色实现绿色红利,舟溪镇下足功夫。
据了解,年舟溪镇立足资源优势,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引进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入驻,构筑现代起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平台,形成人气交叉拉动、业态相互联动、品牌一起带动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截至目前,云谷田园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年综合收入达万元。
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大门。张吉祥摄
村美民富云中谁寄锦书来
8年前,在凯里化肥厂打工的新光村村民潘海*突然接到村干部的电话。
“太好了!回!我一定回!”挂断电话,潘海*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家中老小的牵挂和思乡的苦楚,顷刻间化作铿锵有力的答复。他迅速收拾行囊,踏上回乡之路。
彼时,潘海*站在新光村远眺,山脚下的云谷田园已初具规模,一顶顶大棚渐次排开,头顶的天空,铺满火红的云霞。
“现在,从家门口到园区只要15分钟,每月工资有元,土地流转后每年能拿到上千元的收入。”谈及现在,潘海*不住感叹,在专家的培训下,自己的果树养护知识越发丰富,清新的果香取代了化肥厂里扑鼻的粉尘,昔日的*土地变成了金窝窝。
在新光村,还有很多村民同潘海*一样,在这片云下田园里,耕种着自己的幸福。
潘海*正在红心火龙果大棚里为果树修剪枝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美伊摄
云谷田园另一侧的生态观景餐厅里,17岁的刘建宝也追寻着自己的梦。
“学校每年都会安排30多人到这里学习。”刘建宝是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主修烹饪。他与同校的30多名同学一起,开启了两个半月的实习生涯。
“能有机会在这里实习,我很满足。”对于未来,刘建宝成竹在胸,学好烹饪手艺,留在家乡工作。
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让潘海*和刘建宝这样的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云中锦书,带来了触手可及的幸福。
作为黔东南州年脱贫攻坚十佳扶贫龙头企业,云谷田园积极探索开发和运营模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进土地流转、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充分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据了解,云谷田园自开园以来,提供固定就业岗位个,帮助新光村余名村民先后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解决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常年就业人。截至年,共解决就业人,其中凯里地区人,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美伊王迪雅
编辑杨羽
编审田旻佳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