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凯里印象之十四凯里半年 [复制链接]

1#
甘露聚糖肽说明书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40117/4328644.html
凯里印象之十四凯里半年?

离开凯里已经半年了,但脑海里还时不时浮现出在那里生活的一些画面。

在凯里工作一个月后,我对周围事物的新鲜感慢慢变淡了。热心的同事们似乎也觉察到了,便借假日之机轮流请我去家里吃饭,或是邀我出去玩一玩。

中秋节,好几个同事邀请我去家中作客。因为最先答应同事王文广,我便随他去了。王文广,同事称他为广哥,也称“大大王”,几位王姓同事中,他年龄最大。一路上,广哥介绍说,他是家里最小的,还有一位姐姐和一位哥哥,三姐弟年龄间隔很大,小时读书,长大成家,都是姐姐哥哥操心的,到现在还是习惯性地听他们的话,所以很多家事他说了不算。每逢过时过节,三家人必相聚,这次就是带我去参加他的家庭聚会。广哥说时,流露出满脸的幸福感。

吃饭的地点,特意选在凯里一条老街的一家地道的特色小吃店。广哥说,这样才可以让我尝到最正宗的苗家菜。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吃到蜂蛹。经过烹炒,让人望而生畏的*野蜂,竟然变得酥*香脆,成了口中的美食。据说,这还是一道能治疗风湿病的养生菜。

席间聊天,大姐夫问我哪里人,我说是湖北的。他立马高兴地说,湖北他熟得很,在武汉读过*校,在*冈还有他的老战友。我说巧得很,我就是*冈人。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一晚上就有了聊不断的话题。

饭后,大家又闲聊了一会儿。见夜渐渐深了,我起身告别打车回学校去,广哥说自己喝过酒了不能亲自送,一定要叫人过来送我。我知道,他们特别讲礼数,也不再执拗。在等车时候,他又拿出一块月饼来,跟我分着吃。我说晚上吃得太饱了实在吃不下了,他说中秋当然要吃月饼,我只好欣然接受。回学校的路上,我才知道,广哥叫来送我的是他称兄道弟的好朋友。

又是周五,一放学,“小王”王健就打电话问我周末有没有其他事,没事就到校门口来一下。我一到门卫室,“大王”王占权和家门兄周道勇已经等在那里了,他们见到我就说,出发吧。我蒙在鼓里,但还是跟着上车了。门卫老林,不当班,也一起去。

我们所到地,原来是丹寨万达广场。下车的时候,还能看到霞光高照。他们介绍说,这里是王健林的一个扶贫项目,开发了很多苗族特色资源,安置了很多苗民就业。万达广场依河而建,我们找了一个入口进去,随意逛,有造纸作坊,有蜡染作坊,有各种特色服饰店、首饰店、小吃店……随处,随眼,都是苗族元素。我在一个小店里,看好了一个苗族鱼形银挂件,同事帮忙讲价让多打点折,并说我是去援建的贵客,店员问了一下老板,经得同意后就按最低价卖给我了。

夜色渐暗,王占权接了一个电话,然后说:走,吃饭去。我们都跟着他走。吃饭的地方,在一条有点斜坡的街道上,不是很热闹,但小饭店还是比较密集,有鱼肉店,有狗肉店,有驴肉店,有牛肉店……我们走进了一家马肉店。王占权解释说,鱼肉和牛肉就不说,狗肉、驴肉估计你也尝过,今天让你尝尝马肉的味道。进到包间里,已经有三四个人在等候了。互相介绍的时候,我才弄明白,是王占权在丹寨的一位同学做东,并邀请了几位同事过来作陪。我知道,这又是他们在讲礼数,有贵客来,就要请人作陪。开席了,我说我不能喝酒,他的同学及同学的同事感到很惊讶,说来贵州,不喝酒,太可惜了。王占权也帮忙解释,说我是好同志的确不喝酒,但还是“怂恿”我喝点,说今晚的酒很特别。王健说不喝酒,那回去的时候你开车,但我又担心陌生的地方路况不熟,不敢开。最后挡不住他们的热情,我说尝尝看。

他们先让我猜是什么酒,我用舌头舔了一下,觉得有一丝熟悉而说不出的味道,只好说没有品出味道来,但度数应该不高。他们笑了,见我不懂酒样子,只好公布了,这次尝到特别的酒,是用红苕酿成的。我是第一次听说红苕能酿酒,自然觉得很惊讶。他们说,只要是地里长的能吃的,贵州人都能把它酿成酒。我了解贵州深厚的酒文化,当然相信得很。再次品咂,果真感觉有一种烤红苕的味道,隐隐约约,似在嘴里,又似在鼻尖。

这也是我第一次吃马肉火锅,不过说实话,口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鲜美。刚开始觉得太难嚼,比带皮牛肉还有韧劲儿,又有一点酸酸的味道,但后来吃得快见锅底了,留下一层,有些焦,用筷子翻转过来,滋滋作响,入口一尝,倒是觉得美味出来了。丹寨的同仁说,吃马肉就是这样,吃到后面才好吃。借着吃喝聊,我又了解一些当地文化,也知道了丹寨原来是由丹江和八寨两县合并而成的。有位语文同仁很是能说会道,他说:贵州出名是因为两个成语,一个是黔驴技穷,一个是夜郎自大,大家都觉得是贬义,但我觉得是褒义,你看贵州人很简单,与人交往直来直去没有什么技巧;贵州人又懂得满足,像今天这样喝点小酒便觉很幸福。我觉得他的解说特别有意思,简直要拍案叫绝了。回凯里的路上,王占权说丹寨的同学总共带了16斤红苕酒,十来个人全喝完了,我吓了一跳,但估算一下,我仅喝了其中一两的样子。王占权问我喝酒怎么不醉,喝醉了才有境界,很想看到我喝醉的样子,说着说着,他就睡着了,他真醉了。周道勇则比平时话多多了,说一定要找个周末带我去他老家岑巩县看看,给我当向导,那里有思州古砚,有夜郎国都,有陈圆圆墓……还说要请我看看他家的家谱,同样姓周,同样是从江西迁出来的,以前应该同是一家人,他家祖先是明朝初年被朱元璋派到贵州的卫所*人。老林则说自己喝得不多,一路讲马肉、牛肉、驴肉要怎么去味,怎么烧才最好吃,做法都不一样。王健认真开着车,只是偶尔回应我们几句,他没喝酒。不久,我也觉得头有些昏昏沉沉的,就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这算是在贵州喝得最多的一次了。除了受邀外出,我周末常到门卫室蹭饭吃。刚开始彼此之间还不熟悉,只是进出客气地打打招呼;后来熟识了,有饭就蹭,不再讲客套。第一次在门卫室吃饭,是我和王健利用周末的时间粉刷班级教室。王健在菜市场买了一条大草鱼,叫门卫老林中午帮忙烧。吃的时候,老林说,怕我不能吃太辣,就少放了一些辣椒;但我吃起来还是很辣,不过味道很美。老林是四川达州人,烧得一手好川菜,在周围小有名气,有人还专门请他去餐馆烧菜。他有着四川人的爽快,饭熟了,看到谁从门前经过,就大叫一声:“吃饭呐!”想吃的人自然会走进来,拿起碗筷;不想吃的人,挥挥手,走了。他不强拉,也不强留。我好几次想给他钱,算是搭伙,他不同意,说想吃什么你自己买来,我帮你烧,给钱没必要,吃几次饭也吃不穷。时间长了,我也就知道了一些老林的故事。他说小时候读书,学习成绩似乎不是怎么好,后来去当兵,当汽车兵,转业后接替父亲上班,跑汽车销售业务,黔东南就是他的业务范围。于是他在凯里呆了下来,后来企业垮掉了,便转行,先在学校当宿管教师,现在专门当门卫。他在教育上很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因为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与老婆置了气,越闹越僵,甚至到了离婚的地步。现在儿子也成家了,更懒得操心啦。他很少回去,就是喜欢黔东南的山水,说是一个养生的好地方。另外一个门卫姓傅,我叫他傅师傅,与老林师傅四天一轮换着值班。他话不是特别多,不过聊起来,也会讲一些。当然,我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教育的话题。他说自己当年读书开始不咋地,幸好遇上了一个好班主任,不断激励,最后班上一大半考上了好学校,连他都考上了中专。他这个年纪能考上中专,当年是令人羡慕的。可惜运气不佳,上班的企业后来倒闭了,就外出打工,辗转好几个地方,老板都很看好他,很多事交给他管理,然而身体不争气,生病了,只好回家,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也许是与自己当年读书遇到的老师形成了对照,他似乎对正读高中的儿子的老师不是太满意。

有个周末傍晚,我出来准备吃饭,刚下操场就听到嗡嗡的叫声,循声看去,台阶旁竟有一窝蜜蜂,黑乎乎的一团趴在大理石上面。我走到门卫室,问有没有人愿意养蜜蜂,可是好宝贝,他们都说没地方放。最后傅师傅决定试试,他家有个阳台。我就用他们教的土办法,找来一只鞋盒,抹上白糖,倒扣在蜂群上,等蜜蜂全爬进去,傅师傅再负责收走。吃完饭,大概过了两个小时,蜜蜂才爬进了一半,他有些急,就用手把剩下的蜜蜂托进去,却不小心被蛰了右手。他是过敏体质,手肿得像个大馒头,半个月才消退。

我们常在一起吃饭的,还有两个卫门,老顾和小杨,不过是隔壁幼儿园的。条件所限,两边共用一个大门进出,因此四个门卫几乎是在一起上班。老顾也当过兵,家就住在附近,不当班的时候,还回去干点农活。老顾曾经就是开怀中学的学生,他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姓孙的地理老师,*人出身。孙老师课上的特别好,听他讲新疆的哈密瓜,口水都会流出来了。后来对越自卫还击战爆发,孙老师上前线牺牲了。他就是受孙老师的影响,后来也参了*。

小杨门卫,跟傅师傅一样,中专毕业后在企业上班,下岗后为了照顾家里,没有外出打工,选择了当保安。他不上班的时候,就带二胎出来走走,由于长得有些老相,秃头,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是在遛孙子。关于当下的教育现状,他有时也会聊上几句。

关于凯里的美丽点滴,之前已经断断续续写过一些,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细细回忆。有句话叫山好水好人更好,有他们为伍,所以我在凯里生活的半年,并不显得孤单。

(文中配图均摄于丹寨万达广场)贵州印象之十三《元旦游(下)》贵州印象之十二《元旦游(上)》贵州印象之十一《镇远之行》贵州印象之十《罗甸之行》贵州印象之九《苗年略记(下)》贵州印象之八《苗年略记(中)》贵州印象之七《苗年略记(上)》贵州印象之六《给女儿的一封回信》贵州印象之五《我和我的祖国》贵州印象之四《南花苗寨等着你》贵州印象之三《长青一日》贵州印象之二《开怀一周》贵州印象之一《凯里初印象》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