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节点,是工作坐标。
当第八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来到“苗侗明珠”,新中国七十周年华诞仿佛一座里程碑,让三道历史性命题清晰地摆在凯里人面前——
如何以小城镇发展为突破口,重塑产业格局书写特色文章?如何借力小城镇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何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之于凯里的叩问,深刻而又现实,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担当。
以高质量命题,用初心作答,凯里市擘划出怎样的画卷?
如果要勾勒小城镇发展的凯里群像,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无疑是最好的落笔之处。
凯里,苗话是“新开垦的充满希望的土地。”这个因苗侗民族风情而闻名的城市,在名字上就彰显出自己生态优良的特点,并在发展过程中将这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着力探索出一条独具苗侗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型城镇化之路。
借时光之手,将时钟回拨。
年8月,凯里市通过申报、遴选,成为全省第一批整市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试点。
“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在省州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凯里市举旗定向、谋篇布局——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以构建“经济强镇、旅游名镇、生态美镇”为基本脉络的整体工作思路,小城镇已然跃升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列为全市工作重心。
盈盈清江水,缓缓东流去。
当苗山侗水与“小城镇”新理念激情相遇,凯里市迎来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成就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新典范。
远看下司古镇大码头。
苗山侗水绘新城共享发展兴小镇
——凯里市探路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侧记
向必武(凯里市委书记):在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高质量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奋战在一线。
小城镇+农文旅生态绿笔重塑产业格局
近年来,凯里市将小城镇建设与农文旅有效结合,力争依托小城镇良好的交通区位和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特色风物,创建一批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传统文化等特色小镇,激活小城镇经济,为百姓带来致富活水。
这样战略布局与我省培育和创建个省级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培育一批“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构想不谋而合。当小城镇发展进入加速轨道,凯里市知于先、觉于先,思于先、谋于先,迅速抢抓机遇,赢得竞争主动,进而漂亮地落下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这关键一子。
“歌舞之乡”舟溪镇,是全省个示范小城镇之一,加之距离市区仅16公里的区位优势,凯里市战略洞见将其定位为“后花园”,坚定地走好“山水田园风光”旅游型特色小城镇道路。目前,该镇规划的亩云谷小镇度假综合体已经开工建设。
银佩叮当,芦笙悠扬!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便会在舟溪镇盛大揭幕。作为旅游发展强市,凯里市加快构建彰显苗侗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将下司古镇、香炉山景区、曼洞苗寨等知名旅游资源环绕成圈、连点成线,实现了“处处都是旅游景点”的地域生态。
此外,凯里市还在季刀、朗利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自驾游房车营地;推出乡村休闲养生、农耕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和线路的私人定制”;实施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贫困群众建设具有当地民俗民风的农家客栈、森林小屋;推进景区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一个个民宿村、主题园应运而生,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了“店掌柜”“土导游”,走出一条文旅结合的朝阳之路。
这边全域旅游风生水起,那边非遗文化、生态农业两大主导产业并驾齐驱。
都说“中国非遗看贵州,贵州非遗看黔东南。”凯里市围绕小城镇产业升级,始终坚持提振文化自信,让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融入凯里的城镇新貌。不仅将项非遗项目作为优秀旅游资源加以保护和开发,还深度挖掘南花村、新光村、曼洞村等旅游村寨的非遗文化,先后培育出亮欢寨、苗妹非遗博物馆、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等非遗产龙头企业。
依托农业转型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也是凯里市小城镇建设工作的一大亮点。记者在舟溪镇云谷田园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看到,一改传统乡村游的设施简陋、业态单一局面,该园区处处彰显高端、生态、文化价值等内涵,宛如喧闹城市中一处悠然的世外桃源,格外受到市民和游客喜爱。
据负责人赵立军介绍,融合“山水、田园、乡村、都市”发展理念,云谷田园已成为集生产、科研、科普、展示、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综合体。尤其是利用山丘或坡地而改建的霍比特人温泉小屋,形成一房难求的经济效应,高质量发展特征凸显。
类似云谷田园的“特色小镇”还有很多,它们在为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探路。截至目前,涵括舟南百香果园区、辽阔食用菌园区、云谷田园生态园区、青杠党建扶贫园区、曼洞鹿缘薰衣草园区在内的“五园”产业布局雏形初具,更多的绿色GDP将在凯里诞生,成为我省探索小城镇新型产业集群道路的又一生动实践。
舟溪蝶变,是凯里市采取“小城镇+农文旅”产镇一体化思路,不断调结构促转型的一个缩影——每个小城镇或街道至少布局一个以上产业园区,各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犹如藤上南瓜串联发展、挂满收获,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彼此融合、互相补充……
这于当下正在越坎爬坡的镇域经济转型尤具启示意义。
小城镇+脱贫攻坚“三变”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继往不平凡,开启新时代。
今天的凯里,搭乘着高质量发展的浩荡东风,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厚德载物,知行合一”思想理念注入城市精神,推动示范小城镇提档升级,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支撑。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凯里市最大的辽阔食用菌党建产业扶贫园内生机盎然。历经田园、农业园区、景区的“三级跳”,新田园牧歌在这里唱得响亮。
“我们也像城市人一样,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每月有多元收入。”正在园区务工的青龙村村民罗士珍告诉记者,今年镇工贸公司在她们村流转土地38亩,作为水果玉米种植试点,减少传统玉米种植面积。她家也以每亩元的价格将0.95亩土地流转,自己又被工贸公司聘到基地务工,按照每天70元支付劳动报酬。如今的她共有“土地租金+工资+分红”三份收入,土地和劳动都变得金贵起来。
还是那个熟悉的小镇,但思路一变天地宽。
近年来,凯里市最大限度发挥小城镇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三变”改革促增收。有越来越多的园区、景区跳级为特色集散小镇,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脱贫致富。
数据更有说服力。在舟溪镇,农村“三变”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其中云谷田园共解决人“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元;辽阔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带动余名村民基地就业,人均月收入元,其中20%的利润分红带动周边青龙、情郎等6村贫困户人脱贫;新增的曼洞鹿缘薰衣草花海生态园也按照“三变”模式运作,将土地、村级管理用房等资产以股金形式入股龙头企业,现已为余户老百姓带来34万的土地流转金,为余名村民及贫困户带来月均元的务工收入。
变迁,并非个例而是趋势,折射出脱贫成效。
下司,贵州八大古镇之一,也是全省个示范小城镇之一。
溯古度今,多种民族文化在清水江畔汇聚与融合,书写小城镇特色文章,离不开这些陈年佳酿般的底蕴;远瞩近察,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探索小城镇“三变”改革,又在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实现跨越。
在农村“三变”改革中,下司镇通过政府搭台、产业联动和生态优先等方式,不断拓宽改革的领域内涵,促进小城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镇民变股东,激发小城镇建设活力。年全镇GDP预计突破7亿元大关,年底将实现贫困人口“全清零”。
房屋变了——在“三变”+旅游产业新模式中,下司镇重点打造古镇景区,将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实现分红。年带动景区核心区23栋民房“资产”入股,每年保底分红余万元。
农民变了——在“三变”+服务产业新模式中,下司镇依托景区物管保安公司,优先选聘本地贫困户,先培训、再上岗。目前已有古镇居民余人成为公司职工,人均月工资超过元。
产业变了——在“三变”+绿色产业新模式中,下司镇通过景区旅游的井喷发展,让渔民不再捕鱼为生,目前古镇余艘游船,年营业收入可达万元。此外,还流转村民山地1万亩,出产蓝莓、草莓、田鱼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每年再为村民创收万元。
起于脱贫却不止于脱贫。
过去,村民们守着一亩田二亩地,满足于房前屋后的忙碌。而今,就连老人都走进合作社,对未来“职业”有了全新思考。
从农民到职工的转型,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新一轮山乡巨变的开始……
为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探路。图为舟溪镇云谷田园
小城镇+长效管理注入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如果说,基础建设和产业升级是驱动小城镇发展的“硬核”,那么环境整治和管理创新就是启动小城镇晋级的“软件”。
小城镇,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
着眼于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凯里市作出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在管理方面的部分思路和做法,甚至走到了全省前列,有自己独立的探索和思考。
以顶层设计为支撑——
把质量摆在小城镇建设的首位,凯里市以“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小城镇”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
年制定《凯里市整市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确立城镇化指标体系和分阶段实施目标;年编制并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小城镇总体规划》,推动辖区小城镇总体规划全部优化提升;年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整县推进战略。
以管理创新为驱动——
凯里市立足各镇实际,注重加强小城镇规划执法、环境卫生、镇容镇貌等管理工作,把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市场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纳入小城镇管理的范畴,把职能部门和居民作为管理的主体,实行“监管”和“自管”。探索形成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建设经验,力争为全省小城镇发展发挥一定的示范作用。
比如下司镇,建立“街长制”提升古镇管理水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管理工作目标。
比如舟溪镇,推动小城镇与美丽乡村实现“联规、联动、联建、联美、联富、联管”,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比如炉山镇,采取委托等方式下放各类权限项,同时推行城镇卫生与秩序“网格化”管理,加快智慧城镇建设。
以环境整治为抓手——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
在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凯里市全面完成“三个全覆盖”工程,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理念建立生活垃圾收运体系。
作为凯里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样板”镇,下司通过推进全域化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镇区颜值大提升、生活品质大提高。
一是合理规划“提标”。编制9个村规划建设详细性发展规划图,细化了规划用地红线,人居环境改善、“厕所革命”、“三个”全覆盖、严防乱搭乱建、乡村停车场、娱乐休闲广场等内容,拆除乱搭乱建建筑85栋1.51万平方米。
二是综合整治“提速”。组建综合执法队,定期对餐饮商铺市内卫生环境,农贸市场占道经营、门头牌匾等开展联合整治。配备60余名古镇核心区环卫人员,33名村寨保洁人员,24小时全天候保洁。
三是建章立制“提效”。实行“镇+村+公司”联动巡查机制,对门面“三包”责任制、卫生保洁、规范经营、红白喜事、宠物管理等落实情况进行动态巡查;推广联环境卫生整治“十户一体”抱团管理模式,呈现了网格化自我管理的良好机制。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不仅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基础和公共服务,还能够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存量房产的整治盘活,为各种乡村旅游新业态提供发展空间,注入新活力。”凯里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波说,“接下来将进一步强化文旅融合和镇景融合。一是积极推进城镇景区化工作,把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成A级景区城、景区镇;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三是探索旅游经营企业对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实现长效机制。”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小城镇建设开启新征程——
在探路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凯里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智慧谋略、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精准招法,最终成就了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成功实践。
而今,在苗岭山麓上,以舟溪镇为代表的旅游型小城镇、以炉山镇为代表的工业型小城镇、以龙场镇为代表的城镇型小城镇云集星罗、破茧而出,其绿色发展能力、吸纳就业能力、经济产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均得以大幅提升。数据显示,凯里市示范小城镇已由年1个增加到年11个,实现城镇扩容72.81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9.62万人,1个小城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凯里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李佩珂
编辑彭银
编审孙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