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守艺人王玉和王秋卡拉鸟笼的传承与创新 [复制链接]

1#

文/涂林念图、视频/穆剑玫

年7月,第一次到丹寨,朋友请我们吃当地有名的“卡拉斗鸡肉”。由此认识卡拉村。

那时村子里的道路还没有硬化,尘土随着车行的路径漫天飞扬,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不相称。村民居住在传统的小木楼里,家家户户围着小院子,自顾自过着小日子。

此行印象最深的除了绵软香糯的斗鸡肉,还看见一些村民家院子里挂着几只精美的鸟笼。朋友介绍,卡拉是有名的“鸟笼之乡”。说着,朋友还从新闻里找到一张图片展示给我们,图中一位年轻的女子身着绿色的民族服饰,端坐在鸟笼中间正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鸟笼,她被称为“鸟笼西施”。

精美的鸟笼工艺?

王秋(右一)向记者展示鸟笼制作技艺

此后几年,因卡拉村离丹寨县城较近,笔者但凡到了丹寨,都会到卡拉走一走。每一次都能真切感受卡拉村在发生变化。

如今的卡拉,有了“阔气”的村寨大门,进村道路硬化到户,村民家的院墙拆除了,门前种上了漂亮的花木。村里已经成立了“鸟笼协会”,规范了制作工艺和市场价格,实现鸟笼产业不再单打独斗,推动鸟笼产业抱团发展,以期在新形势下该产业能做大做强。

见到王秋,便是在“鸟笼协会”,这里展示着鸟笼制作工艺的相关产品。她穿着一身白色的时装,皮肤白皙,扎着丸子头,坐在电脑前忙碌。我们说想采访她,她腼腆地说:“能不能明天,今天我要出去办事。”

王秋,就是多年前在新闻图片中见过的“鸟笼西施”,卡拉鸟笼的“代言人”,县级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听说我们想采访鸟笼相关的守艺人,丹寨县非遗中心主任韦世勇向我们推荐了她。

第二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如约到达卡拉村。王秋在楼上,家里人在楼下喊了几声,王秋沿着木楼款款而下,上身穿着红色的苗族盛装,下身搭配黑色的苗家短裙,头上梳着传统的苗族发饰。她很认真对待这次采访。

王秋本是临近的金山村姑娘,因为爱情嫁到了卡拉村。年补办婚礼当天,一身苗族盛装的王秋把到村里采风的摄影师吸引了,跟拍了整场婚礼。

此之后,这位摄影师就经常约上其他的摄影师到村里找王秋拍摄。

据王秋的公公、省级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玉和介绍,卡拉村制作鸟笼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六十年代被迫中断,期间村里有四位老人偷偷保留了这门手艺,让这门手艺得以传承下来。其中一位老人叫杨光城。

年出生的王玉和家中有兄弟6人,人多地少,小时候家里的大米常常只够吃一季,余下的三个季度只能靠应季的红薯、玉米等粗粮度日。上完初中之后,他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决意退学学习鸟笼技艺赚钱添补家用。

那时,卡拉村的鸟笼技艺不外传。回到村里,王玉和拜杨光城为师,潜心三个月学成后,王玉和开始制作鸟笼拿上街售卖。

第一次,王玉和选择了丹寨县城,销路并不是很好,脑子灵活的他选择另辟蹊径。

一个月后,王玉和又制作了二十多个鸟笼,他决定带到更远的都匀去售卖。没想到鸟笼受到退休老人的欢迎,不到两个小时就销售一空。在回家的路上,王玉和算了一笔账:一个鸟笼3.5元,一斤大米3毛钱,制作一个鸟笼差不多能买到12斤大米,够全家人吃两天。

王玉和在心里暗下决心:这事能干!

此后,他就经常制作好鸟笼拿到都匀、凯里等地售卖。卡拉鸟笼的名气越来越大,渐渐地有一些外地人也会找上门找他买鸟笼。

打开销路之后,王玉和开始盘算着带动村里的人一起发展。他邀请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制作鸟笼,不仅传授技艺,还帮助销售。让大家有活干,有钱赚。

年,34岁的王玉和作为致富带头人,全票当选卡拉村村主任。年任村支书。年,带头成立了鸟笼协会并任会长。

鸟笼技艺不仅让卡拉村成为“鸟笼之乡”,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很多游客总是喜欢到卡拉村走一走,亲眼看看鸟笼是怎样制成的。

游客多了,村里不少人家开起了农家乐,“卡拉斗鸡肉”作为主要特色菜,也慢慢火了起来。

年,卡拉村依靠鸟笼和农家乐两个产业,率先在全县实现了贫困村整村出列。年,卡拉村贫困人口全部清零。

年,丹寨万达小镇开业,紧邻万达小镇的卡拉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到卡拉村旅游的人更多了。鸟笼和农家乐的生意更好了。

年,卡拉村全村制作了鸟笼12万只,实现收入万元。年至年,卡拉村农家乐收入多万元。

如今,卡拉村户人家里有多户参与鸟笼生产。28户人家开办了农家乐。

卡拉鸟笼协会看着全村实现了脱贫致富,王玉和决定退任村支书,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年,他不再担任卡拉村村支书。但退职不退责,王玉和仍然心系着全村的发展,作为鸟笼协会会长,王玉和还承担着解决鸟笼原料、销路等问题的职责。他还和万达小镇达成协议,卡拉村在小镇表演斗鸡活动,又为村里增加了一份收入。

王玉和指了指停在门口的小轿车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

年,王秋嫁给王玉和的儿子,自此开始学习鸟笼制作技艺。刚开始,手经常磨起泡,刀也拿不稳,一不小心还会把手指弄破,王秋无数次想放弃。但倔强的她总是告诉自己,即使放弃也要先学会了才能放弃。

几月后,王秋终于学会了全部的技艺,此时的她却不想放弃了,总希望自己制作的下一个鸟笼能比上一个好。带着这样的期望,王秋已经制作鸟笼十五年了。现在已经成长为县级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结婚当天摄影师的跟拍让王秋“小有名气”,来找她拍摄的摄影师越来越多,因为那些图片,因为王秋,卡拉鸟笼被更多人知晓。

制作鸟笼是王秋的日常生活

面对每一位摄影师的拍摄,王秋都很配合,梳上漂亮的发髻,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端坐在摆放整齐的鸟笼堆里安静地展示鸟笼制作技艺。

因为自己让更多人看到卡拉鸟笼,王秋很开心。

制作鸟笼并不是一个轻巧活。选购三到五年的竹子,沸水煮四十多分钟,竹子不仅由绿色变成了更好看的浅黄色,还增加了韧性。

鸟笼由底丝、笼丝、顶箍、笼箍、笼钩、笼爪、笼杠等组成。每一个部分的制作工艺都不一样。以笼丝为例,将煮过的竹子破竹成直径约为0.3厘米小片,保证每一根都笔直、均匀。再手工将竹片削圆,一头削尖,用自制的拉丝板根据鸟笼的大小拉成规格不同的竹签,保证每一根都圆润。

制作笼箍更是一个力气活,不仅要保证能把两头接陇,还要保证形状成正圆。再在上面打上相应的小孔,把制作好的笼丝穿进去,以笼丝和小孔的完全契合为最佳。

在卡拉村很多人家,制作鸟笼通常为男女搭配。女人负责削笼丝和底丝,男人负责制作笼箍等。

王秋在制作鸟笼

王秋的爱人自小学习制作鸟笼,但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他选择经营农家乐,技艺精湛的王秋已能单独完成鸟笼的所有工序。

尽管苗家人爱鸟如子,但近年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养鸟的人越来越少,传统的卡拉鸟笼销售受到了影响。王秋思考着在不丢失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发一些新产品,让这门手艺得以传承。

鸟笼技艺制作的灯罩、书架、花篮、酒店装饰品等新产品随之而来。今年,还有人请王秋用鸟笼技艺制作茶叶盒,将艺术与实用紧密结合在一起,是王秋开发新产品的主要指导思想。

王秋说:“以前卡拉的鸟笼技艺是不外传的,但我作为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如果有耐心和决心的人来学习,我愿意教授。”

今年,受疫情影响,到卡拉村的游客少了,卡拉鸟笼的销售也遇到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秋开始研究互联网和直播,她想通过新媒体平台为卡拉村打开新的销售渠道。

当了22年村干部的王玉和依靠鸟笼技艺带领全村人实现了脱贫摘帽。作为新一代传承人,王秋已经与卡拉鸟笼融为一体。

编辑:曹轶

编审:李蓓

审签:王幸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