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的大医院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partment/近年来,凯里市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着力从居住环境、生活服务、就业创业、医疗保障、教育培训、交通出行、治安防控等方面下功夫,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得好”“稳得住”“能致富”“快融入”。
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6.37亿元,先后建成上马石、清江、冶炼厂、东出口、白午等5个集中安置点,并按期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搬迁任务。截止年12月,已搬迁入住户人,其中市内搬迁户人,跨行政区域(跨县)搬迁户人。
落实“三建”强服务“住得好”
建好宜居家园。将5大安置点全部规划建设在现有园区附近主城区内,按照“出门七有”全面提升安置区服务功能,让久居“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贫困群众,进入交通便捷的城区,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以上,其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转变。
建强服务体系。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安置点组织服务体系。截至年12月,新设立街道办事处2个、社区5个。建立社区党工委5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59个,配备党组织书记10名。成立工会组织5个、妇女组织5个、老年协会1个,成立经济组织1个,引进社会组织3家。
健全教育设施。建设一批普惠性公办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各安置点学校配建均能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就学,并通过建设安置点“示范幼儿园”,使搬迁户子女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截至年12月,4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已投入使用,东出口1所幼儿园和1所中学正在建设、上马石1所小学正在建设,已搬迁入住并在安置点就近就学人。
突出“三新”落保障“稳得住”
提升新服务,“出门七有”居家方便。在各安置点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管理机构,每个社区基本实现“出门有组织方便办事”“出门有园区方便就业”“出门有学校方便上学”“医院方便就医“出门有公交方便出行”“出门有商场方便购物”“出门有公园方便游憩”目标。截止年12月,已建有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5个,工业园区2个、物流园区1个、主题公园(广场)4个、儿童游乐场2个,开通安置点公交专线8条。
打造新家园,“一步到位”休闲宜居。坚持以“一步搬到位”的理念,各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主导,不断完善安置点转换为城镇功能,成为搬迁群众城镇生活的家园乐园,真正实现移民变市民。截止年12月,为搬迁群众办理居住证户人,办理市民证户人,建成安置点小区道路11公里,安装小区路灯盏,建设公厕5个,休息椅子余个,小区绿化率达25%以上。
解决新问题,“应有尽有”落实保障。在安置点落实“一对一”签约医生制度,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中的贫困户自我保障能力弱、搬迁期间刚性支出大的实际,对实际搬迁入住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一次性临时救助。截止年12月,累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一次性临时救助.75万元,惠及人,户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强化“三抓”促就业“能致富”
抓通劳务协作“转移就业”。建立凯里一杭州西湖区劳务协作合作机制,举办大型就业扶贫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6场次,组织凯里与杭州两地多家企业进场招聘,累计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5万余个。截止年12月,输出搬迁贫困劳动力人,其中省外就业人,县外省内就业人。
抓实产业培育“门口上班”。在安置小区附近发展产业基地,鼓励搬迁群众到产业基地创业就业,确保每户就业1人以上。如东出口安置小区建在凯里银田物流园旁,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到园创业就业。另外,在各安置点开展“订单式”培训,让搬迁群众想就业、能就业。截止年12月,有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创业,累计开展有意愿培训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87期人。
抓好扶贫车间“楼下工作”。大力引导市内外企业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新建一批“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组织搬迁贫困劳动力从事服装加工、刺绣等生产活动,促进无外出就业意愿、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或需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的贫困劳动力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截止年12月,共建成扶贫车间8个,吸纳搬迁群众劳动力余人就业,另安排名就业困难的搬迁贫困群众在小区从事保安、保洁等工作。
增强“三心”保平安“快融入”
文化随迁“暖心”。采取“一乡一区、一村一楼、一组一梯”的安置模式,让搬迁群众习俗不变。建设乡愁馆,将各民族搬迁户旧居地留下的石磨、犁耙、老照片等进行展列。在安置点融入民族文化符号,保留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特色手艺。截止年12月,在各安置点已建成具有“乡土味”、“苗侗情”的乡愁馆1个,组建32支民族文艺队,成功举办-三个年度移民迎新春活动、上马石安置小区首届民族文化艺术节,创作《搬到凯里幸福来》歌曲在搬迁群众口中传唱,制作的《春天移民之路》微电影获奖。
牵手互助“顺心”。依托社工和义工组织,大力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余名义工为安置点老人、留守儿童、失业家庭提供志愿服务。搬迁群众自发组建儿童委员会,积极开展正向教育、技能培训、颐养餐桌、友好剧目展演和“四点半”学校。组建成立移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协会,截止目前,老年协会发展会员近人,为社区困难、留守、空巢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用餐服务,惠及老人余人。
平安建设“安心”。推行“警+民”联合巡防,由社区值班人员、派出所值班民警组成巡防队与社区自愿巡逻队开展巡逻;落实居民自防和楼栋联防,形成自防、联防、巡防三级防护网,并通过“天网+地网+人网”做实“人防+物防+技防”,形成系统化、集约化、网络化的整体防范网,全面筑牢搬迁群众平安“防火墙”。截止年12月,已安装完成“地网工程”监控探头个,车辆自动识别卡口2个,建设完成“雪亮工程”监控点位个,全面覆盖小区28个路口,基本实现安置点小区治安防范无盲点、无遗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