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贵州黔东南行政区划史,镇远三穗首建制,建 [复制链接]

1#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黔东南州行*区划范围。

秦朝时黔东南地区分属黔中郡和象郡,汉朝时分属武陵郡和郡,隋朝时分属牂牁郡、沅陵郡、始安郡。

到唐朝之前,黔东南本土一直没有县级及以上的行*机构治所。

所谓“*令不出县,皇权不下乡”。可以说从秦朝到唐朝这近千年的时间里,历朝历代一直无法在黔东南实施有效统治,只存在名义上的管辖。

唐朝

上图为公元年唐朝时期。从唐朝开始,中央朝廷加强了对这一带的管理。如上图,此时今黔东南地区主要分属黔、充、应、巫四州管辖。

上图所标记的充、应、亮、姜、犍五州均为羁縻州,州刺史为当地部落首领世袭罔替,对中央朝廷听调不听宣。如充州是由牂柯蛮别部改置,应州由东谢改置,均属朝廷直管。

姜州、亮州、犍州则属黔州都督府管辖,级别上比应州和充州低了一点。这些羁縻州后陆续被废,并没有改土归流延续下来。

北宋

上图为公元年北宋时期。此时今黔东南境内存在上图二州二县,地区分属黔州、靖州、田氏(思州)管辖。蒋州和犍州南宋废,不累述。

安夷县,即今镇远县行*建制的起源,北宋大观元年(年)置,县城同今。后曾改为镇安县、金容金达长官司、镇远溪洞金容金达长官司等机构。明弘治七年(年)改为镇远县,延续至今。

邛水县,即今三穗县行*建制的起源,北宋大观元年(年)置,县城位于今三穗县西南。后曾改为安定县、邛水十五洞长官司、邛水长官司等机构。

公元年重置邛水县,县城迁至今址,年改名三穗县,延续至今。

元朝

上图为公元年元朝时期。此时今黔东南地区大部分属思州安抚司管辖,小部分属靖州路、播州宣抚司、八番顺元宣慰司管辖。

带司字的行*机构名称,就是土司,此时黔东南境内存在大小二十多个土府土县土司。图就这么大,标记也看不清,就懒得标记了。

明朝

上图为公元年明朝时期。此时今黔东南地区分属上图四府一司一州一卫管辖。

兴隆卫,位于今*平县城区,明朝特色的卫所系统。但不是今*平县的起源,*平县源于元朝时置的*平府(土府,属播州司)。清朝乾隆时兴隆卫废,*平治所同时迁到今址。

镇远府,治所在今镇远县。起源于南宋的镇远*民总管府,民国。

思州府,治所在今岑巩县。改思州宣慰司置,民国时废。

黎平府,治所在今黎平县。明永乐十一年(年)置,民国时废。

清朝

上图为公元年清朝时期。此时今黔东南地区分属上图四府,境内存在十多个县级行*机构,已完成改土归流。

除了都匀府以外,思州、镇远、黎平三府均属本土的地级行*机构。而如今黔东南的治所凯里属于都匀府管辖。

顺便说说凯里的历史,其起源于明嘉靖八年(年)置的凯里安抚司。后在清康熙四十二年(年)废除凯里土司,年在原址上置凯里县,年改凯里市。

民国

上图为公元年北洋*府时期。此时今黔东南地区大部分属镇远道管辖,治所在镇远县。凯里、雷山、丹寨、麻江一带属黔中道管辖,治所在贵阳县。

建国初

上图为公元年建国初期。年,解放后这一带置镇远专区和都匀专区。行*区划如上图,北部属镇远专区,南部属都匀专区。

年撤销镇远专区,在其基础上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时从都匀专区划入麻江、丹寨、黎平、从江、榕江5县。

当代

年,大量合并各县,此时全州只剩7个县。不过在随后几年陆续恢复到16县的布局。随着年凯里县改凯里市,逐渐成今日的行*区划。

纵观黔东南地区行*区划史,镇远县和三穗县行*建制的历史最为悠久。尤其镇远县,从明朝到建国初期,镇远县长期是北部的行*中心。

而黔东南州的行*区划往上历朝历代一看,并没一个统一的行*中心。北边有镇远府和思州府,南边有黎平府,西边有都匀府。

到了建国后,大家凑一凑,设置个黔东南州。州治所凯里县都是在年,从炉山、雷山、丹寨、麻江四县各析一部合并设置。拼凑而成,不为过。

笔者已完结川、粤、桂、闽、赣、湘行*区划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