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耕田水到渠成/
热点,我们要追;经典,更应熟记于心。每周一,田心都会带大家学习一个新传经典理论,帮助大家打好基础,稳步前进!
今天,小田心为大家带来的「经典导学」知识是各大高校都爱考的考点——「传播的仪式观」。
凯瑞认为,人们大都只注重传播过程的传递观,即信息空间中的传递和发布过程,达到对距离和接受者的控制;而传播过程还有一种仪式观。
“传播的仪式观”是新传考研的一大重点。不管是作为“硬考点”还是“软考点”,都可能会被考察到。所以,今天小田心就带着大家详细的来学习下传播的仪式观。
传播的仪式观
一、提出背景
凯瑞(JamesW.Carey,或翻译为凯里)是在50年代开始传播学研究的,正如他自己所讲,当他进入这个领域时,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是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Lazarsfeld,-)等人开创的效果研究模式。凯瑞认为这种研究模式“已经成为一种经院式的东西,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结果是“裹足不前”。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Berelson,-)在年《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称“传播学已死”。
这就是凯瑞进入传播学研究领域时所面临的状况,而凯瑞这时想要做的就是“重新开启对传播学的分析”,以免“传播学研究像现在一样在原地打转”。他首先考虑的是:究竟什么是传播?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后面的研究才会水到渠成,因为“学术上的事往往起点决定终点,对传播的基本立足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随之而来的分析路径。
凯瑞最先想到的是约翰·杜威(JohnDewey,-)及芝加哥学派。借助杜威和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凯瑞给出了关于传播的两种不同的解释,他把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学研究称为“传递式”的传播研究,这类传播主要研究的是信息在空间的传递,是一种为了控制的目的进行的信息传递;传播的“仪式观”则把传播看作是文化共享过程,它并非直接指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它主要是指传播如何在时间上来维持一个社会。
二、主要观点
在凯瑞看来,传播可分为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两类。前者源自地理和运输的隐喻,指的是为了达到控制的目的,把信息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这是传统传播学的研究思路。从仪式观的角度来观照传播的实践活动和过程,凯瑞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和意义交织而成的系统,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这个过程因之而成为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传播实质上是“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其目的是为了“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在参加仪式的过程中,人们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