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癜风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在上一期的视频里,西院妈妈提到美国的经济学家经过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用大量的数据证明,权威型教育是目前全球最好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在孩子的学习效率、心理健康及亲子关系上都明显优于专断型教育和放任型教育。不少网友留言说:道理都懂,但当孩子成绩下滑时,就控制不住自己。
同为孩子的家长,对于这种情绪感同身受。
这些焦虑是哪里来的呢?上期视频里我们提到基尼系数,巨大的贫富差距让我们陷入焦虑,除了这个还有个更为现实的原因。
以年上海高考一本录取率为21.80%,其中院校的录取率为5.33%,院校的录取率为13.58%。
大家拿小算盘可以算一下,小学一个班50人为例,50x50%x21.8%=5.45人。也就是说,按照概率,如果你上了一个中等左右的小学,不是班级前5,可能无缘一本;50x50%x5.33%=1.33人,不在一、二名,无缘;50x50%x13.58%=3.39人,不在前三、四名,无缘。(原视频中数据错误,请以此为准)
而且孩子们在初中毕业就被分流了,就是说有些晚熟的孩子可能还没开始发力,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再加上目前就业普遍认可学历,分流后的职业技术学校环境较差,逆袭的可能性很低。综合上面认知后,不焦虑才怪!
但是西院妈妈想说,如果你锚定了高考,锚定了本科,甚至,你还想做一个权威型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长,这很难。
因为权威型的家长与专断型家长最大的区别就是目标不一样。
专断型的家长在教养上的驱动力是:我认为好,所以你就得照做,我认为高考是唯一的路,成绩好才是王牌,所以你就得按照这个目标前进,如果你偏离了方向,我会用各种手段来纠正,比如诱惑式、惩罚式,甚至道德绑架式,于是就有了“直升机父母”,密集型教育。
而权威型家长在教养上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独立、成熟的个体,拥有自己解决困难、感受幸福的能力,所以在养育上更尊重孩子的选择,注重孩子的体验,想办法激活孩子的自驱力,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合适的路。
因此,一个家长要想要成为权威型的家长,首先得跳出内卷的赛道。
西院妈妈做为一个理工科的宝妈,重新带你算一笔账。
·锚定高考,孩子的竞争对手有多少?他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副产品有哪些?需要多久才能代谢?
·付出等不等于收获?
·高考是不是唯一的路?低学历者能不能逆袭?
·教育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科技社会,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如果你锚定的是高考,你的孩子将承受多大压力?
按照刚才我们的计算,仅有10%(5.45/50)的孩子能读上一本,意味着你的孩子必须超过90%的人才能站到前端赛道上,如何才能超过这90%的人,这本身就是不可控的一件事,拼的是时间和精力,别人熬到10点,我们11点,别人加做1套题,我们2套题。
上次头条有个妈妈抱怨说,她家孩子,语文、数学,英语97,成了倒数第一。水涨船高,你怎么比,孩子10多年在被控制、被督促的状态下拼搏,每天的生活就是学习、刷题,就算考上了,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那么,接着我们谈第二个问题:高压下产生的副产品有哪些?需要多久代谢?
从小锚定高考努力的人,和的打工族没啥区别,只怕更累。我在宁可放弃生命,也不愿意换一种活法”视频里谈到过内卷的弊病之一是“空心人”,很多亲们留言说,不光是孩子有“空心病”,咱们大人也有。
其实“空心人”在《内在动机》这本书里有个更精准的定义,叫做疏离。
就是你看一个人,总觉得他状态不对,好像心不在焉,你虽然看到他很努力,但你同时也能感到他很痛苦,总有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无论有钱没钱,有事没事,她都不能沉浸在事情本身中,不能享受当下的幸福。
《内在动机》指出这种疏离状态是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不匹配造成的,孩子长时间内部需求和外部行为不匹配,会造成他对生活的体验感严重丧失,失去了幸福能力。这种后果轻则觉得生活无趣,重则抑郁,甚至终结生命。
第二个副产品是“对学习丧失兴趣”,本身学习是每个人自发都喜爱的一件事,就像一个美味的食物,但是如果你强压着她必须吃,哪怕是鲍鱼,他也终将失去兴趣,而换上“厌食症”。
这两个副产品都将跟随我们一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经历才能慢慢成长,甚至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代谢掉这两种恶果,所以,不难理解,为何的加班族也出现大量空心状态。
还有一个账,最好能提前算一算,付出等不等于收获?
我们小时候学到一个知识叫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如果你锚定的方向都是错误的,只会南辕北辙。
在教育界有个金字塔法则,“锚定结果”的管教,往往是:小高年级加倍付出;初中以后:管不了。
而锚定以孩子独立、爱为主导的权威型教育,却是幼小用心培养,小高年级,轻松付出;初高中,基本不用管。
很多家长说,他现在不懂事,我不摁着他,他就跑偏了,以后他大了,能够自我管理了,就可以放开了。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小时候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孩子很难有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而且孩子建立自我管理和生活习惯也有自己的敏感期,过了敏感期再纠正错误,何其之难?!
更简单地说,就是你想付出,想把他摁成一个学霸,你能摁多久?从出生摁到高考?其实过来人都知道,等孩子上了初中后,如果他还不能建立自我管理行为,多半是你想摁也摁不住的。到那个时候,很多人会无可奈何地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管。
那么,高考是不是唯一的路?低学历者虽然在世俗的成功学上,概率不如高学历,但仍有不少低学历者也能逆袭,或者说很满足自己的生活状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素人的时代飞奔而来。大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十四岁就辍学的李子柒26岁开始名声大噪,17岁出门打工的辛巴,曾经带货过亿,28岁时,已经经历了的四次创业;口红一哥李佳奇学历不详,网红薇娅学历未知,从时间来算,也许高中都没毕业.....还有很多低学历者,风生水起的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那么这些能够逆袭,取得幸福的低学历者与不焦虑、活得轻松的高学历者有没有共性呢?
你必须承认,创业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种天分,而是后天的训练,早早开始摸爬滚打,做成功的概率更高。
曾经,我们学过这么一首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换句话来说,如果刘邦、项羽是书呆子的话,是不可能推翻秦朝。他们的创造是破坏性的创造,同理,常年把头埋进书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通过独木桥的学子们多半有不少过着不尴不尬的生活,虽然稳定,却不敢造次。
而低学历者没有的稳定,并不意味着不幸,马克思曾有一句话叫做: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却是整个世界。
相对高学历者,低学历者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太多规则限制,他的创造性和试错机会比高学历者要多。如果前期他拥有了足够耐心的心性和保持学习的习惯,那么在互联网时代,又岂是一个高考能够拦得住的?
所以,既是荣耀,也是枷锁,不管怎样,他绝对不是成功的本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说: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的好奇)
在人生的坐标上,高考是一个机会,但绝不是唯一的机会,而改变人生趋势的推动力绝非高考,而是个人内部的关键因素,例如创造性、独立性、耐力、学习思维、勤奋等等
其实,把高考锚定成独木桥的家长们,对于教育缺乏更宏观的认识。
前几天,头条有位妈妈抱怨说自己的老公是个猪队友,她不管教孩子什么,她老公,一个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总是会在旁边加一句说:学这个有什么用!
其实,和他老公一样,说有些教育无用,甚至说大学无用的人,大有人在。例如很多人开始质疑:大学为什么是四年?为什么所有的学科课时都一样长?为什么所有的学生都得学四年?大学的知识和今后的工作有没有必然的关系?高考为什么只有一年一次,不能放开,一年几次?
其实,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被教育界的专家们深深研究过,甚至否定过,所以教育不会沿袭着这个模式一直走下去,而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着巨大地改变。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联袂两位教育专家推荐了一本由美国著名的*策分析专家凯文·凯里写的一本书,叫做《大学的终结》。
西院妈妈刚看到书名的时候,就被深深地震撼了,翻开书更是被书中内容所震惊。
教育作为市场的一部分,到底占了多大的份额呢?
在learncapital的资本版图上,先是一个小圈,写得是企业软件,全球市场亿美元;然后,一个更大的圈,写着电子商务,亿美元;然后再大一个圈,写着媒体和娱乐,亿美元,最外边一个更大的圈,写着教育,亿美元。
在过去,教育的利润一直被传统学校垄断着,但巨大的资本周围一直有无数个绞尽脑汁的进攻者。
比如:
最早是邮*体系,美国邮*系统建立后,很多大学试图利用邮件函授教育来取代大学,但是没有成功。
在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广播出现了,芝加哥搞了一个节目,叫做《芝加哥大学教授圆桌会议》,他们希望知识能够通过广播传播,一直坚持到年,仍旧以失败告终;
但在年,爱迪生说了一句前瞻性的话,他说:“我相信电视注定要改变我们的教育制度。”
直到年,互联网时代到来,哥伦比亚大学上了一个网站叫做fath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