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凯里市青山秀水美如画苗侗明珠绽芳华天眼 [复制链接]

1#
巍巍香炉山,见证着“苗侗明珠·山水凯里”70年巨变;悠悠清江水,聆听着现代化都市时代强音。凯里在时代浪潮中逐梦前行,从一座小山城到现代化都市,炼就“厚德载物,知行合一”的城市精神,唱响昂首奋进、砥砺前行的时代赞歌。全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全力打造黔湘桂区域性中心城市,唱响宜居宜业宜游“苗侗明珠·山水凯里”品牌。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这座新兴城市再出发。从小山城到现代化都市
  从一个小山城到现代化都市,凯里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在老凯里人印象中,凯里60多年以前是一个小山城,作为凯里地标和交通要道的龙头河是一个热闹繁华的船运码头,承载着凯里大米、木材等土特产和白糖、布匹、钢铁等南来北往物资转运。如今,曾经繁华的码头和灯桨身影的场景,随着历史尘烟早已成记忆。
  黔东南州把州府从镇远搬到凯里后,凯里迎来史上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从最初的龙头河大桥,到后来的公路和桥梁相继建成通车,特别是“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更让凯里驶入发展快车道。
  “三线”建设时期,以军工电子为主要产品的基地落户凯里,近2万名掌握现代高端科学技术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凯里,促进凯里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带来了人口、资金、设备和科技的迅速集中,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改革开放、“撤县建市”推动了凯里市发展步伐。
  20世纪80年代初,凯里市由一个以农业为主、地方工业薄弱的县级市,成长为以电子、纺织、建材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年7月,凯里经济开发区挂牌,凯里工业化进程再上新台阶。紧紧围绕“建设凯里新城、创国家级开发区”两大奋斗目标,凯里市一手抓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园区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民族医药、特色食品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先后成为贵州省首批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和贵州省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如今,正向着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标迈进。
  经济持续发展,一系列惠民政策给人民带来更多实惠。从“衣穿一冬”到“日有华服”;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从“筒子楼”到“单元楼”再到“商品房”、高品质小区,以及“电梯房”“移民小区”不断升级换代;从上不起学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从乡村诊所到家庭医生上门签约服务……70年来,社会事业发展让凯里人民真实感受到“幸福提速”。
  从人工售票公交到无人售票新能源公交,到“智行公交”APP,再到手机扫码支付,以及“云上执法”、智慧旅游、智慧政务服务……大数据走进市民日常生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凯里越来越“智慧”。
  从湘黔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沪昆高速公路和国道相继开通,清水江航运直通洞庭湖进入长江,再到凯里黄平机场通航和沪昆高铁、贵广高铁建成通车,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等立体化大交通系统的形成。凯里也从最初单纯的路网建设向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向城市功能更加完备的方向发展,向苗山侗水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迈进。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凯里市,先后跻身国家四线城市;入列全国西部百强县第33位;入列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
  五步一画、十步一景,徜徉移步间,醉人的花香和绿意,在呼吸间轻盈舞动,一座“见公园、见广场、见景色、见绿道、见水系”全域旅游城市,让市民和游客畅游在天蓝水绿、精美如画的苗山秀水间……脱贫攻坚一个也不能少
  凯里市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让一个群众掉队。
  初秋时节,走进凯里市万潮镇香炉山村,一座座崭新的楼房坐落半山腰。守底线、走新路让香炉山村变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富裕村。
  这里以前仅有不足户人家,村民靠种植水稻维持生计,居住环境是竹片房,为战胜贫困,村党支部带领6户农户从试种芹菜开始探索脱贫新路。
  从出资30万元成立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到投资40余万元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脱贫攻坚显成效。年,该村种植亩蔬菜总产量达万斤,总收入超万元,在闲置农田和荒坡地带盖平方米养殖场,与温氏公司“联姻”,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殖业。目前,该村户村民中,已有余户喜迁新房,53家开上小车。
  像香炉山村一样通过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摘掉贫困帽子的还有凯里市碧波镇大堡村。
  10年前,以传统农业种植的大堡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年,贫困发生率高达43.63%。“穷则思变,变则有方”,大堡村积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村集体公司,大力实施供港蔬菜种植、特种冷水鱼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建有亩供港蔬菜基地,10余亩中华鲟养殖基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坝区资源优势,助推大堡村转变为“富有村”。年底,该村正式迎接国家扶贫验收,全村顺利出列。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凯里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脱贫攻坚战”关键时刻,全市吹响“大战天”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锋号,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坚持党建统筹引领,通过建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指挥长的“市、镇、村、网格”四级指挥体系,构建脱贫攻坚“司令部”“保障部”“作战部”,同时,抽调名干部“下沉”,组成农业产业扶贫、农村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住房保障、资金保障等14个工作专班,明确大力发展“五大农业产业”有力举措,精准发力,“大战天”,全力补齐“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短板,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同时,围绕“两业(产业、就业)一兜底(政策兜底)”补齐收入短板,以50个党建农业产业扶贫园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亩以上坝区,大力发展生猪、林下鸡、生态渔、食用菌、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完成生猪养殖26.8万头、生态家禽出栏.34万羽、蔬菜14.6万亩、稻鱼综合养殖4.12万亩、食用菌亩,未脱贫的户人;已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通过就业促进户人增收;通过兜底解决户人;未脱贫人口收入全部达标,确保脱贫攻坚战连战连捷。全力打造黔湘桂区域性中心城市
  浓墨重彩织锦绣,欣欣向荣展新姿。凯里市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市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增比进位、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成为全省(州)首府城市中首位度最高的城市。
  凯里市落实协调新发展理念,以“推进特色小城镇和小城镇建设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主线,用脱贫攻坚、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引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全过程,实施“景观在前、产业跟进、城镇建设渗透”城镇发展策略,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统筹推进,产、城、景、人融合发展,探索出舟溪镇“镇村联动”模式、下司镇“三变+”旅游产业模式、炉山镇“生态立镇、工业兴镇、旅游富镇”发展战略等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新模式,谱写凯里城镇建设与文化传承、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的新篇章。
  “厚德载物,知行合一”,全市始终坚守两条底线、弘扬传统文化,让凯里古老文化融入凯里城镇新貌,打造凯里苗侗风情园、下司古镇、云谷小镇嘎醉河街区、香炉山等特色民族景点。按照“全城全景”的全域旅游思路,将特色小城镇建设与旅游打造结合起来,将云谷田园、巴拉河旅游带、下司古镇等景区景点环绕成圈、连点成线,实现凯里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年上半年,凯里市接待游客.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亿元。
  配齐基础设施,夯实城镇基础。实施小城镇建设“8+X”项目个。完成污水设施、城乡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城镇“厕所革命”,“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已建成。启动建设7个镇中心广场,对6个镇实施人居环境升级改造,实现城镇与乡村美丽蝶变。
  为更加完善交通先导作用,凯里将民用机场和轨道交通线网纳入规划,持续深化发展战略认识。如今,凯里市位列全省城区方阵,按照“总人口万,建成区平方公里”目标定规划,站位全省大局干工作、站位全国大局谋发展,打造黔湘桂区域性中心城市“敢担当、有作为”。
  年上半年,凯里市生产总值达.59亿元,同比增长9.3%,比目标增速高0.3个百分点,与年上半年相比有大幅提升,其中,第三产业83.03亿元,增长12.3%。如今,春风拂面处,尽是好生活,凯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街道宽阔高楼林立、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百姓生活富足和谐……  
  一路走来,发展建设成效来之不易,凝聚了全市人民心血和汗水。如今,一个实干奋进、自信图强的“苗侗明珠·山水凯里”如初升旭日,冉冉升起。作者 余光燕粟琼编辑王迟编审杨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