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哪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3月15日,辽宁营口鲅鱼圈清华园小区发生了一起。刀捅抗疫人员事件。
起因疑似抗疫人员在一居民家门口贴封条时,该户男子突然情绪失控,拿起一把尖刀就扑了过去,捅伤一名抗疫人员,还砸伤另一名抗疫人员。
不幸中的万幸是,两名抗疫人员均没造成生命之忧。
今天,又看到一则视频,不知是哪个地方的,防疫人员与一女子发生了肢体冲突:
这几天,此类事件已发生多起。
就在辽宁抗疫人员被捅3天前,3月12日,吉林市船营区一社区进行核酸检测时,一年轻男子因未带身份证和手机,医护人员要求其回家去取时,被该男子当场打伤倒地不起。
这几年,此类事件已发生多起。
前年2月,贵州省凯里市一女子持刀捅伤抗疫人员,行凶者被当场控制。
去年2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抗疫人员被杀害,目前,罪犯一审被判处死刑。
……
电影《阳光普照》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是每个地方都充满阳光,光的背面总会有阴影。
有些人在阴暗的一面小憩,而有的人却选择活在阴暗面。
这种人,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被称为无良症,是一种无法矫正的性格缺陷,即使蛮不讲理的伤人,其内心丝毫感觉不到伤害别人而所受的煎熬。
据说这是一种脑部病变,一部分神经元萎缩无法感知他人痛苦。表面上看起来正常人,其实当别人如动物。刘安杀妻,易牙烹子,这种人自古至今都有。
年开年,中国的疫情防控就名副其实的进入了“下半场”。
电影《流浪地球》里有句话: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
所以逻辑上,下半场的防疫形势比上半场更难。人不是永动机,一直保持紧张状态太难了。上半场大家都还信心满满,以为很快就会结束这场抗疫,配合积极性比较好。可两年多来,这场持久战仍然看不到尽头,下半场必然会有各种厌战疲劳情绪。
现在疫情闹了几年了,人们也都被折腾得有些疲了。很多人都陷入了烦躁、不安、厌倦,疫情心理问题都达到了临界点,这时候,如果再加上居家隔离,就很容易引起空间极限病。
什么意思呢?
美国有个著名生态学家约翰·卡尔霍恩博士,曾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过一项研究,实验中所有的资源都是敞开供应的,唯独空间是固定有限的。结果发现,每个人,对空间的需求都是有下限的,一旦突破这个下限,个体就会陷入到好斗攻击性强的状态当中。
说白了,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人情绪很容易失控。因此,我们才说,自由最宝贵。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人的情识同理心很重要,高情识的人,会抽离事件氛围环境,酌情而动,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行策略,使自己免于“孽缘”。
就像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抗疫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应对一件事情,一次容易,第二次,第三次,也还可以,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反复复,就多多少少都会削减效果,甚至还会引发抵触情绪。
但这不是抗疫人员的责任,他们辛辛苦苦日夜奋战,走巷串户,本身就很苦,穿着防护服,就更不便。他们找这苦头吃,还不是为了防疫大计,为了扼住疫情的咽喉,为了大家共同的生命健康?可结果,却被刀捅,让人何堪?
疫情期间,被贴封条,不能外出,确实给人带来不便,但这是新冠疫情的传播方式造成的,暂时的隔离是为了疫情早日的结束,让大家尽快的恢复正常生活。即便抗疫优等生上海,如今不也走上了从严之路?所以,疫情之下,不管哪里,不管是谁,个人的权利都必须要作出一些让渡。
这种牺牲和让渡,是为了更多人的健康权得以维护。如果每个人都想舒服,那疫情一定会失控,大家都会不舒服。每个人都克制自己的方便,那社会才会更方便,效率才会更高。
对比你隔离在家的不便,抗疫人员更苦更累,比你更加辛苦,大家应该加以理解,鼎力支持,为疫情的早日结束做出各自的贡献。
抗疫人员是为众人抱薪者,岂能拿刀去捅之?
桃源人,避秦时乱,跑到世外桃源隔离了好几百年,咋也不默默接受,没人拿刀捅人的?这才几年?就耐不住居家隔离的寂寞苦楚?
说句实话,疫情之下,谁还没有一些生活的压力和一点憋屈?都拿刀捅人去?
任何人都没有违反防疫规定的权利。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有些人就是非要挑战社会和法律的底线!既然以身试法,那就必须要付出代价。行凶者若不严惩,岂能以儆效尤?
疫情很明显已经成了持久战,持久战就必须要有持久战的打法。即要细与快,又要精与准。一线的抗疫人员,最前端服务,永远是风险的承载者。利益自上而下分配,风险自下往上分担。
3月15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发布。其中有几点重大抗疫政策调整:1、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根据病情确定隔离管理和治疗场所,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不用住院治疗;2、调整解除隔离管理、出院标准,加快患者解除隔离和出院进程;3、将出院后继续隔离监测14天改为居家监测7天。
可以看出,中国的防疫较前缓和了一点紧张气氛,但是,绝不是躺平。可以说,不管是社会心理还是社会资源,中国抗疫躺平,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原因很简单:一是不敢贸然放开,怕引起医疗资源挤兑;二是怕引起恐慌。中国人的价值体系是建立在“人命关天”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远摆在健康和生命之下。
这从早先的西安孕妇流产事件和近日吉林女童等核酸过程中病亡的事件,均可窥见一斑。这种情况下,谁敢轻言躺平?
3月17日,在中央召开的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上,高层再次强调,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疫情较为严重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防疫工作放在第一位,尽锐出战,决战决胜。要强化督查问责,对失职失责导致疫情失控的要立即依纪依规查处,严肃问责。
可见,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抓紧抓实疫情防控,一定还是常态化。
但是,新冠已经成为了常驻病毒,如果疫情没有尽头,我们必须要找出一条能够平衡的常态防疫策略,如何人性化抗疫,考验着大家的智慧。
应该说,对于正常的防疫措施,民众基本上还是非常理解、非常支持的,但如果动作过大、过猛,过犹不及,就容易因为防疫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这也是不对的。只有建立在科学防疫、精准防疫、温情防疫基础上,才是真正的动态清零。
既不要总把硬核封控当做法宝,也不要把科学理性认为是小题大作。大家要齐心协力,不要相互指责。
硬核防疫,温情操作。一刀切之下,一定要多些人性化,多一些换位思考,彼此理解。在防疫这件事情上,需要发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每个人都尽一份力,多一份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全社会的安全和健康。
还是那句话,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千万不要病毒没死,自己却把自己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