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黔东南州创建五张社区品牌助力易地扶贫 [复制链接]

1#
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https://m.39.net/cm/a_s7psuox.html

黔东南州打造“党建、惠民、文化、平安、民族团结”五张社区品牌,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治理能力,着力构建和谐、美丽、幸福家园。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明确以“一建三进”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科学设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在全州59个安置点建立党(工)委15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个,设立党小组个,让余名搬迁党员有了“家”,实现“易地扶贫安置点设置在哪里,党的工作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做到“强组织力、强执行力、强战斗力”,构建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和“社区居委会+网格+楼栋单元”管理架构,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贯穿于对搬迁群众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

坚持民生至上,筑牢惠民政策见效。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由“搬得出”转变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确保搬迁群众有就业和稳定收入,采取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兜底的方式破解就业问题,通过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实施扶贫车间、安排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等渠道,确保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目前全州易地搬迁劳动力6.85万户16.54万人,稳定就业6.85万户15.53万人,就业落实率93.88%,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保障人。

坚持文化建设,筑牢民族文化之魂。黔东南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绚丽多彩。为推动安置区文化建设,采取“搬人搬文化”模式,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小区建设,构建“一乡一区、一村一楼、一组一梯、一家一层”安置方式,用迁出点村寨名命名安置楼区。如凯里市上马石小区,命名了诸如“台江楼”“万潮楼”“三棵树楼”“碧波楼”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楼房名,注重“同寨住同层同区”,增强搬迁群众的文化融入感和认同感。如雷山县羊排安置小区分别以苗族“牛文化”和“蝴蝶妈妈”为主题,建设有牛头休闲广场、蝴蝶广场、苗族游方长廊、苗族特色凉亭、苗族芦笙场等,建筑物上搭配有苗族斜屋面、美人靠、苗族窗花、翘脚小青瓦等,把苗族文化充分展现出来,让搬迁群众不忘“乡愁”。

坚持平安创建,筑牢和谐美丽家园。平安,民生所盼、发展之基。推行“社区+网格+楼栋”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州59个安置点共设立警务室52个,组建网格员、楼栋(联户)长余名。积极推进安置社区治理“两建四化”工作,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组织体系和社区治理机制,逐步实现社区阵地标准化、社区工作管理规范化、社区服务精准化、“三社联动”常态化,所有社区实现“雪亮工程”楼栋单元全覆盖。全面推行实现小心愿、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办理小事务、整治小环境、收集小信息、解决小问题、推进小宣传、提供小服务“十小工作法”,从“小”处着眼,在“小”处创新,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坚持睦邻友爱,筑牢民族团结之花。用好用活民族文化这个“宝贝”,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命名了一批示范社区单位,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结合搬迁社区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搬迁点文化书屋、道德讲堂、民族广场等民族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开展趣味体育竞技、技艺展演、民歌对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和传承黔东南苗族侗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共建、共创良好局面,促进各族群众和谐共生、守望相助、互动融合。

截止目前,黔东南州49个安置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等荣誉称号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28个、州级63个、县级98个),全面构建管理有序、文明诚信、和谐友爱、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化繁荣、治安良好的文明社区。(黔东南州移民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