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缝合、裁布、刺绣……”走进位于凯里市上马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兴美宏杨制衣厂,工人们正熟练地在缝纫机上操作。说起这个制衣厂,不得不提起搬迁户杨美。年12月,杨美一家从凯里市凯棠镇凯哨村搬迁到上马石安置点。和其他搬迁户一样,来到新环境,杨美不知道如何是好。“搬到这里,总不能没有事做。”后来,杨美参加了小区“移民夜校培训班”,学习服装打版与设计。
凯里市上马易地扶贫搬迁石安置点搬迁户、凯里市兴美宏杨制衣厂厂长杨美制作服装。(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李娟摄)培训完后,杨美有了创业的想法。随即向凯里市扶贫办移民局提出申请,得到创业支持和免费的办厂场地。年,杨美的制衣厂正式成立。厂里主要生产民族服饰、校服等,为帮助更多移民搬迁户就业,杨美在小区招聘了20多名工人。“每人每月元保底工资,多劳多得,按件来算。”杨美说。“现在我们正在赶制一批校服,有多套。”杨美告诉记者,这是凯里市扶贫办移民局帮助牵线与学校合作的订单。“5月份接的单,目前已完成套,全部完成预计有三五万收入。”“以前面朝*土背朝天,现在自己当了老板,晚饭后就到小区散散步、跳跳舞。”杨美感慨地说,搬过来后孩子上学近了,出门就有公交坐,偶尔还会参加小区的文艺活动,现在的生活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凯里市上马易地扶贫搬迁石安置点小区广场上的移民绣娘。(凯里市扶贫办移民局供图)从农民到“新市民”再到厂长,短短两年时间,杨美生活的变迁主要得益于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工作的落实和完善。“安置点到哪里,服务就到哪里。”凯里市上马石社区*工委书记王树铭说,为了更好地使搬迁户融入到城市生活,从农民转变为“新市民”,社区对搬迁户进行亲情安置,同一乡镇的搬迁户入住对应的楼栋,大大减少了大家进城后的陌生感。同时,提供各种就业创业培训,引导搬迁户提升职业意识。不仅是上马石移民安置点,在凯里市其他移民安置点,结合搬迁群众就业意向、自身条件等因素“量身定做”的各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凯里市上马易地扶贫搬迁石安置点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凯里市扶贫办移民局供图)“我们会根据搬迁户个人就业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培训期间给予他们每天40元的误工补助费,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凯里市扶贫办移民局信息科科长杨胜章说,除了培训和就业服务外,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治理、基层*建的加强也进一步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目前,凯里市现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户人,已实现就业创业户人,劳动力家庭户均就业率达%。此外,成立了凯里市新市民培训学校,下设3个分校、10个实训基地、66个培训点和移民夜校;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安置点周边产业园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余个。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年底,贵州提出建好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建体系建设“五个体系”,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目前,全省安置点已配套建成学校36所、建成基层医疗卫医院个;年搬迁户中98.99%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年搬迁户中98.41%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1户1人以上就业;已建立街道办事处17个、社区居委会个、村(居)民小组个、综治中心个、调解室个;已成立*工委个、*支部或*小组个,个管理单元从搬迁*员中选举1人参加基层*组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李娟
编辑刘娟利编审胡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