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九”宽城子之战(图)
宽城子之战遗迹 资料图片
李其颖,85岁,原空*第二航空学院教授,1934年9月住进长春孟家桥。伪满时期曾在孟家桥小学、一匡街小学、三辅街小学就读,前后在那里生活学习多年,从部队退役后,曾前后撰写过数篇与宽城区相关的文史资料。
“九·一八事变”至今已有81个年头,长春是当年日本关东*矛头直指城市之一,在关东*进攻奉天北大营后不足五小时,就调动部队对长春驻*的南岭大营和宽城子*营发动了进攻。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日本关东*以奉天附近南满铁路受到中国*队爆破为借口,悍然进攻奉天北大营的中国驻*,发起“九·一八事变”。19日0时15分,第三旅团长长谷部在长春接到满铁长春铁道事务所值班员石岚吕译一的电话:“接到通报,现在奉天的中日*队已进入交战之中。”此间,他又接到关东*宪兵分队同样的电话。于是他对所属第四联队和在公主岭的骑兵第二联队发出出击的准备令,并要求满铁编组列车准备运兵。长谷部认为,对驻长关东*威胁最大的是南岭的中国炮兵团,应该预先对其发动进攻,并破坏其全部火炮。于是让旅团副官向第四联队发出*令,令其第二大队派出五﹑七两个中队(连)和一个重机关枪小队(排),在第二大队长黑石武城少佐指挥下,立即出发,对南岭炮兵团进行突袭;其他部队做甲级战斗准备。黑石遵令于19日凌晨3时带队从西大营出发,奔袭长春南岭大营的中国守*炮兵团。与此同时,命令第四联队第一大队的一﹑二﹑三中队,以及机关枪队,在大队长鹿野新一郎少佐指挥下,于19日4时10分从西大营出发,就近突袭长春宽城子的中国护路*营地。
进攻宽城子护路*营地的日*,于4时30分抵达护路*兵营南约300米的开阔地,采取抵近突然袭击的方式,企图占领驻*营地。他们刺杀哨兵,突入营区时,步兵营的战士仓促迎战。营长傅冠*被击中后身受重伤,不治身亡。护路*官兵凭借营房作掩体,奋起迎战来袭的日*。6时半左右,日*部分部队占领了东侧营房的一角,而后续部队在通过营房南侧开阔地时,遭到守*射击火力的压制,死伤数人。
这时日*指挥官发现:“敌*坚守兵营,顽强抵抗,制服不易”,于是大队长鹿野少佐欲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事策略,劝降守*。他派人把时任特警长春公署的署长孙佩琛和长春*警稽查处处长孙仁轩找来,令他们向守*喊话劝降。在喊话无效的情况下,日*又让孙仁轩深入守*内部,当着守*的面,给吉林*署参谋长熙洽打电话,传达熙洽不准抵抗的*令,以诱劝他们放下手中武器,向日*投降。但是广大官兵拒不执行熙洽的命令,继续抵抗。
双方鏖战至上午8时,日*增援部队300余人抵达,鹿野大队长在诱降无效之后,决定以优势的兵力和火力,“改奇袭为强攻”,利用步炮﹑山炮掩护步兵发起强攻。守*在无营长指挥的情况下拼命抵抗,从而在营区南侧开阔地及营房附近,杀伤了大量敌*,重创入侵之敌。战斗持续到11时10分,守*在内无火炮支持﹑外无援兵接应的情况下,最后放弃了战斗,为数不多的守*撤退到乌拉街,较多的人被日*解除武装,成为战俘。至此,日*攻陷并占领了宽城子驻*营地。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关东*在宽城子原中国驻*营地附近建立了“宽城子战绩纪念碑”。中国宽城子驻*死伤人数按《长春市宽城区志》记载是:“中国死伤四十余人”。有资料记载:阵亡营长及连副各一人,伤亡士兵数十人。也有的资料记载:中国守*“伤亡一百数十人”。按日本的满铁档案记载:长春南岭和宽城子两地中国驻*共战死218人,其中营长两人;战伤199人,数字很具体,但分不清南岭﹑宽城子各占多少。
据日本书籍记载,此战有中国士兵386人缴械被俘,如果联系上述死伤数字,估计撤离的人数应在百人上下。这表明,宽城子之战的中国守*抵抗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其他各地。
本文所记载的具体内容,均摘自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资料;文中一些分析系笔者一孔之见。摘记下这些内容是为进一步研究这段战史提供一点线索,不一定完全是史实。
当年为保卫长春战死的抗日烈士,后代人应该怀念他们,记住他们。所以,我建议有关部门在原日本人的纪念碑附近,修建中国的“宽城子抗战烈士纪念碑”。这样一可以填补长春无抗战纪念碑空白;二可以向国内外来访者宣示当年长春驻*曾冒死抗敌的英雄事迹,让来访的日本后代人知道他们的先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犯下的罪行;三可以为长春警示文化增添一块宣教基地,用以教育后代人,纪念烈士,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撰文/李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