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九九话重阳m1vmpfrp [复制链接]

1#

九九话重阳


九九话重阳


    李兴濂


    夏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作“重九”,又因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远在战国时代已有重阳之名。屈原《远游》诗中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句始而观清都”。汉代时重阳节已成了固定的节日。据《西京杂记》载,每遇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后世称重阳节为“茱萸节”。菊花酒是用菊花酿制的酒,是益寿延年的佳品,每当菊花含蕾待放时,采花蕾叶茎,杂以黍米酿制,待到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至于登高,是因地气上升,空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登高才以避邪气。


    九月九日,正值仲秋季节,秋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当此之时,邀亲朋好友,身佩茱萸,携带佳酿,欣然结伴出游,登高畅饮,极目远眺,那漫野山花,金*的果实,各种绮丽风光,尽收眼底。如果在晨光熹微的拂晓,或者在夕阳如火的*昏,置身高处,静观日出或晚霞,面对锦绣山河,顿觉心旷神怡,豪情满怀。因而每逢此日,便激发出文人雅士的灵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令人心神激荡的诗篇。在古人笔记中,关于重阳节的佳话不胜枚举。“孟嘉落帽”是说有一年重阳,孟嘉与人吟诗作句,忽一阵风起,把孟嘉官帽吹落,而他竟未觉察,还津津有味地和别人酬答,饮酒赋诗。后人便把“孟嘉落帽”作为典故,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纵情诗文娱乐的神态。李白《九日》诗云:“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发生”。辛弃疾《念奴娇》词云:“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矣?落帽参*华发!”皆用此典。后世文人,竟相师尚,一杯佳酿,几朵*花,就登高风雅一番。


    陶渊明每到重阳节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之中。有一年重阳节,他在宅边赏菊,抚琴吟唱,酒兴大发,但家中无酒,只好漫步花丛中,篱畔惆怅。猛一抬头,但见一身着白衣使者,载酒而来。一问方知是江州刺史派来的送酒差使,立即打开酒坛,于花丛中畅饮,吟出了《九日闲居》一诗。陶公咏菊,白衣送酒,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王勃《九日》诗道:“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就是发生在重阳节。重阳节前一天,十三岁的少年才子王勃到海南探父。船到马当山时,有一老翁对他说:“明日是重阳节,南昌都督将令客人作滕王阁序,我看你风华正茂,才华横溢,何不去成一代之名?”王勃说:“此去南昌七百里之遥,岂能一天赶到?”老翁笑道:“我肋你一席清风,你尽管放心前去。”王勃立即登船启程,果真一路顺风,于节前抵达,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写重阳节的诗最负盛名的当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把异乡游子在重阳节怀乡思亲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古人渴望合家团圆的一片至诚。


    重九正仲秋,芳菊盛开,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咏九写菊花的比比皆是。如王缙的“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可以说无菊无酒不重阳,不插茱萸不过节了。菊花千姿百态的艳容使人倾慕,傲然刚强的气质令人折腰。面对飒飒秋风而挺立不弯,置身于寒霜冷月而姿容不改,一团团,一簇簇,在寒气袭人的深秋里争奇斗艳,给秋风萧瑟的园林里增添一番艳丽景色。历代文人无不赏菊、咏菊、赞菊,连农民起义领袖*巢也写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金甲”的咏菊诗,以菊花抒发起义者的革命豪情壮志。


    唐宋时,重阳节讲究吃糕,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因“糕”与“高”同音,古人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重阳食糕,有糖面糕、肉糕、柔糕、花糕等。在重阳节清晨,把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表达望子*的心愿。登高的人们“赋诗饮酒,烤肉分糕,享一时之快事也”!


    现在,城乡居民欢度重阳节,有登高的,有远足旅行的,有参观菊展的,也有咏诗的,当然,菊花酒要痛饮几杯,重阳糕也要饱餐一顿,但不一定佩戴茱萸,因为现代医学发达,已无需茱萸消灾免祸了。


    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